道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是颇深的,一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那般。在道教的影响下,中国民间大众文化有了别样的风采,更在例如结婚、生子、祝寿等人生大事和庙会、斋醮、祭拜等生活俗世上刻上道教的影子。这些烙有道教影子的信仰风俗,在历史的渊源流传中不断演变、不断迎合,而形成了如今现世静好的道教民俗文化。
一、道教对中国民俗的影响中国民间信仰习俗与道教关系密切。
道教主要对民间的信仰习俗、岁时习俗、娱乐习俗等有影响。
首先,道教利用自己的传播优势,使经过道教化的原本来源于民间的神灵又返回到民间,更深、更广地影响着民间的神灵祭祀活动。像城隍、土地、灶神,一般民众对它们都是无比敬畏的,对这些神灵的崇拜祭祷,实际上也就成了一种民俗。其次,八仙、财神、福、禄、寿三星等道教特有的一些神灵,也得到民间的普遍祭祀。
另外,吕洞宾、老君等道教神仙诞辰的庆典活动,在民间也极有影响。如,民众多要到道观烧香礼拜。而且,道教的这些庆典、节日,也掺杂了许多民间娱乐方式,变得非常世俗化。再次,宫观成为民间娱乐中心,大家所熟知的“庙会”就是此种情形的表现。
此外,道教的法术作为道教与民俗相关联的重要方面也深入到了民间,常常与民间的巫术结合而对民众生活发挥重大作用。经过道教改造发展的民间巫术,变得更加系统化。其与民间巫术结合在一起,使得道教借助民俗而普及,这一点是民间风俗与道教相联系的重要环节。
二、道教影响下的婚庆民俗婚礼民俗中,关于“月下老人”的说法即是道教贵生教义的体现,民间接受了这种观点,从而形成了道教式的婚庆民俗。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婚姻是由上天决定的,而专管人间婚姻的上天官员就是“月下老人”。其的出现蕴含着浓重的道教重生的愿望,因她的示现意在希望人世间的婚姻美满、幸福。
于是,道教引进了“月下老人”这一形象,并为他造册入档,还给他配了月光娘娘和七星娘为助手,月光娘娘专门考察世间青年男女恋情,七星娘专门为未婚男女造册,供月下老人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男女之间的姻缘。此外,在道教的大型宫观中均都建有月老殿,并为其写有“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的对联,以此来专供想成婚的有情人供拜。
在月下老人的故事中,他的布袋中有一个法宝,就是专系夫妻脚的红头绳,传说只要系住了一对男女,想逃也逃不了。关于这一点还有着一段传说:唐代时,有个叫韦固的少年书生。一日,见到一个坐在月光下看书的白发老者,而在老者的身边有一个很奇怪的布袋。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上前一步问那老者看得是什么书,老者说是天下姻缘之书。他继续问他袋中装的何物,老者回答他说是专系夫妻脚的红头绳,这红头绳只要系住了一对男女,那就想逃也逃不了。少年不信,又问自己将来的老婆是谁,老者查了查那书后说是北头买菜的瞎眼老太婆的小女儿。韦固听了很生气,转身就走掉了。后来,韦固当了兵,升了官,刺吏就将自己的女儿许配与他,他很高兴。但结婚后,一问才知道原来自己娶的妻子就是白发老者所说的那个瞎眼老太的女儿,是瞎眼老太死了后被刺吏领养来的。此时,韦固领悟到“天命不可违”的意义。“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成语也因着此而流传至今。
此外,人世间的男女,为了婚姻关系牢靠,在拜堂时,通常双方都用一条红绸带相牵着,以示白头偕老。这种做法明显地蕴含着道教重生的愿望,希望以此来获取人世间的婚姻美满,生活幸福的愿景。明间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接受了道教的这种“造作”。
(月下老人)道教中专管婚姻的神仙是月下老人,传说由他来定人间的姻缘,并用红头绳系住夫妻的脚,想逃也逃不了。
结婚时拜的神仙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