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总会安慰自己:除了生死,都是小事。的确如此,生命不管在何时,都应该排在第一位。
由此,不少地区、不少人,也格外重视生死事宜。比如,在农村地区,民众对丧事就非常重视,关于丧事的礼仪习俗也讲究十足。在农村的丧事里面,“倒头饭”就是其中的重要角色。关于“倒头饭”也有不少的分类与讲究。
一、何为“倒头饭”
在举办丧事的过程中,祭拜是少不了的。在祭拜中,米或者米饭的制作、摆放就是最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物。而“倒头饭”,则是家人给逝者送上的最后一顿人间的饭,也被称为是“到头饭”。吃了这碗饭,人生到头,生死两隔。
“倒头饭”在读音上也有讲究,不少地区是读“dào”,也有读成“dǎo”,指的都是将米饭翻倒过来的意思。这时候的米饭,是盛给逝者的,就需要将其与生者所吃的米饭盛放形式相反,进行区分。
1、“倒头饭”形式
“倒头饭”在制作和盛放上,其实还有多种差异。
2、倒扣夹生饭
这种倒头饭中,米饭是不煮熟的,之后将半熟的米饭盛放到碗里面,压实,目的是要将米饭压成碗的形状。再拿出另外一个碗,将压好的米饭倒扣到碗里面。这样一来,米饭在碗中呈现的就是一个凸出来的半球形。
3、倒扣熟米饭
这种形式,相比于前面的“倒扣夹生饭”,这儿的区别只在于米饭是完全煮熟的状态。同样是先用一个碗定型,再倒扣到另一个碗中去使用。
4、汤泡饭
这种形式,相比于前两种,差别就比较大了。它是需要将米饭完全煮熟,接着再用水进行浸泡。这会儿就不需要定型与倒扣的步骤了。
不管是哪一种倒头饭的形式,基本上都需要在盛好的米饭上插上筷子。不过,筷子插上的数量和方式,各个地区也有各自的差别。这方面,其实也能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我们平时吃饭时,长辈叮嘱我们的用餐禁忌。
比如,吃饭的时候,多盛出来的米饭如果要吃,不能直接把一整碗饭倒扣在自己的碗里,应该用筷子或其他的餐具盛出来。因为倒扣的米饭,就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倒头饭”的形式,这种用餐方式,对于生者还是非常不吉利的。
还有的便是,吃饭的时候,筷子只能平放,不能直接插在碗里的米饭上。这也是倒头饭的做法,不吉利。不吃汤泡饭、不吃夹生饭等等,这些涉及到“倒头饭”形式的用餐方式,都是我们平常用餐的禁忌。
二、“倒头饭”源头:与纸钱售卖相关
为什么会出现“倒头饭”,一开始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方面还跟古时候的纸钱有关联。其中有一种说法便是,造纸术推广之后,纸钱的售卖也开始兴起,而蔡伦的一个弟子尤秀才就顺势开了一家售卖纸张的店铺。而这时候,民众大多不识字,也还不习惯用纸,他的店就没什么生意。这怎么办呢?
尤秀才就想出了一个方法,他假装重病身亡,躲进了棺材里面,并让妻子告知周边的人,只要是将纸张剪成铜钱的形状,烧上七七四十九天,他就能够起死回生。结果没人相信,可戏还要演足。尤秀才就只能每天躲在棺材里,装死。
一次,妻子送饭给尤秀才,被他人撞见了。妻子只能将一碗米饭放到了棺材上,接着又是磕头又是烧纸钱。之后,过了四十九天,周边的人都来看热闹。尤秀才趁此机会上演了一番大变活人戏码,惊呆了看戏的人。他们也便觉得,这是“那碗米饭”与“烧纸钱”的功劳。就这样,尤秀才的店铺生意提升上去,传说也便流传了下来。
这一传说,听起来的确有意思。对外人而言,这就像是魔力一般,一定的仪式实行上一定的时间,魔力便能起效。不过,不管古今,这种“倒头饭”或者是“烧纸钱”的方式,都只是给予民众内心的安慰,并无实际用处。
总结:
农村里重视丧事,会严格履行其中的规则习俗,其实也是在遵循传统,寻找心灵的慰藉。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代代人观念的更新,这种习俗也会逐渐减少。我们现在去了解、去接触,也是在通过这一件件的“仪式”,去了解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时代的文化。这对文化的传承,益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