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在济南高新区海川教育集团金谷小学上演。
本次活动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省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唐立宁在致词中表示,活动举办的初衷是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课程相融合的新思路。长期以来,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往往以学校教育特色的形式存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课程,而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因此只有一线教师具备了传统文化意识,才能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落实于国家课程之中,变特色为底色。本次研讨就从一线教学出发,设置了学校经验分享、课例展示和专家点评三个环节。
金谷小学校长毕英春作了题为“学科教学融传统文化”的主题报告,从融合的缘起和意义、实施策略及取得的成果三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是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一步,是传承社会文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现实需求。
金谷小学从经典篇目、人文典故、民风民俗、科技成就、艺术特色等领域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在融合时,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学科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生活,做到不违合、不机械叠加、不过度拔高。毕英春以各学科为例,结合本校CAP教学范式和主题化作业详细介绍了传统文化与全学科融合的具体做法和效果。
两堂精彩的展示课随即上演。金谷小学语文教师张孜孜执教了《秋天的雨》一课。她以“我为济南的秋天代言”为单元核心任务,以“记录秋天的色彩”为本节课的任务,让孩子们在任务驱动下品读课文,学写秋天。
在品读第二自然段语言特点时,引入古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读到“五彩缤纷”的果实时,孩子们联想到了“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橘绿时”。课上,张孜孜还借助了赵孟頫的水墨画《鹊华秋色图》,为孩子们提供支架,引导孩子们用课文中的句式描写济南的秋天。
数学教师穆燕执教了《直线、射线和线段》一课。她同样紧扣“我为济南的秋天代言”这一核心任务,本节课让学生以活动布展“招募小工程师——利用‘线’的知识把作品‘挂齐”,用三个活动引领孩子们展开探究学习。穆燕用表格带领孩子们梳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基本特征,并用“有始有终”等成语来形容它们的特点,让数学与成语擦出了奇妙的火花。
穆燕恰如其分地融入了鲁班设计“墨斗”的原理和现代的“激光水平仪”原理,深化了孩子们对“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的理解。随后,她借用两首古诗引导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品读古诗,谈论自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两节课结束之后,专家现场对两节课例进行了点评。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文*表示,如何让课堂教学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点思考课题,要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学校育人的底色、课程的底盘、中国人的底气。他说,张孜孜和穆燕的课做到了结构化,而不是学科教学和传统文化两张皮。课堂是育人的主战场,要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把传统文化化繁为简,实现结构化、主题化,从根本上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
唐立宁表示,学科教学和传统文化不仅要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更要做到“我们在一起,生活才更好”。二者的结合要有传统文化元素,像本次语文里的《鹊华秋色图》、数学里的墨斗,都是金谷小学两位教师自己找到的文化要素,十分可贵。她们实现了传统文化和学科教学的真正融合,加深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对文化的感悟,让学生实现了在任务驱动下展开真实的探索。
当天的活动邀请了大量外校甚至外地教育工作者观摩参与,并进行了线上直播,不少教师深有感触。来自枣庄的教师侯化珍给毕英春留言:“课例设计始终遵循学生学习规律,体现学科特点,与传统文化和谐融合,感觉丝滑且舒服,没有花架子,没有噱头,任务设计简约恰切,扎扎实实促进了学生成长进步。”
金谷小学语文教师刘畅说,“穆老师的数学课是一节有‘文化味儿’的课。课堂最后那些真诚的祝福语串起来就像是一首首诗歌,都将种在孩子们的心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
历下区盛和小学教师孙瑞说,“张老师的《秋天的雨》一课,在课堂上就让孩子完成了背诵和写作,是我不敢想的。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达成了学习目标,是真正的深度学习。”
记者:曹莫通讯员:王秀敏校对:冬平编辑:杜亚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