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经历或者听说过下面的事情:
吃饭的时候,面对门的位置是主位,这个地方基本上都是领导和长辈的位置。
春节要吃水饺或汤圆,而且在食物中包上钱币或者花生等物,用以寄托对新的一年的期望。
孩子满岁的时候,要让其穿上新衣,并在孩子面前放上食品、钱币、玩具等,让其抓周,预测孩子未来的方向与爱好。
长辈去世,晚辈要为其戴孝。
其实,这些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礼俗文化。我国一直被称为“礼仪之邦”,这是由于在古代的时候不仅有统治者强化礼制,而且学校也会加强礼仪的教育,使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遵循礼仪规范,做到“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
古代礼俗不仅指礼仪,还有习俗,其涉及面广,衣食住行样样都有规范要求。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它对现代社会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的礼俗文化。
一、礼俗的起源
如果要真的探讨中国古代礼俗的起源,那可能要追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时期,只是那时候人们没有文字,礼仪的起源没有确定的典籍记载。不过,根据人们的口头相传,礼俗的来源,大约有以下几类:天神生礼说、天经地义说、礼生于理说、礼从民俗说、起于饮食男女说、起于祭祀说等等。
这几类中,祭祀说被认为是最合理的。
古代礼学名著《礼记》中曾对礼的起源作了概括性描述: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神。”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最早的礼仪,是从饮食礼仪开始的,把黍米和劈开的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食,在地上凿坑作为酒樽用手掬捧而饮,并且用茅草茎捆扎成鼓槌敲击筑地而成的土鼓,以此来表示祭祀*神。
而在甲骨文上的礼字,也就像人用器具托着两块玉奉给*神。这也反映出礼是指早期人类的祭祀活动。
在《说文解字》一书里面,对礼的解释是:“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的是礼就像脚要穿鞋子走路,人们要按照礼制行事。礼仪的兴起,就源于敬神,以礼敬神,期望得到神的赐福。
我国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同样指出:
“大概礼之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宾、嘉的各种仪制。这都是时代进展的成果。愈望后走,礼制便愈见浩繁,这是人文进化的必然趋势,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把它呼唤得起来,也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把它叱咤得回去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礼仪的初期只是人们祭祀*神的活动,后来才逐渐扩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
不过,虽然礼仪确实起于祭祀说,但是,祭祀并不一定是礼仪起源的唯一来源。任何事情的发生的原因都不是单一的,就像礼仪的形成不光光是为了祭祀*神,也是一种让人类与客观环境和谐相处的的规范。
二、礼俗的形成
原始社会属于礼仪习俗的起源于原始社会,不过在那时候礼仪还属于零散、盲目的阶段。后来,夏朝建立,统治者逐渐意识到礼的重要性。
《礼记·礼运》里曾记载孔子的一段话: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xiáo)于地,列于*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婚)、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孔子认为礼得之于天,效法于地,配合*神,贯彻到丧葬、祭祀、射箭、驾御、加冠、结婚、朝会、交聘等各种社会活动中。只有遵循礼,才能治人,才能治理好天下国家。
而荀子也曾说过:“人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礼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治理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统治者才会对人类的各种行为作出细致的规范,也就形成了后期的礼仪。
乡饮酒礼
中国古代的礼仪主要形成于先秦时期,由于文献资料有限,我们只能从一些古典籍里知道夏、商的礼仪。比如夏朝的乡人十月的时候会在地方学堂行饮酒礼,还有礼器龙簨(zhuàn)、龙勺等。商朝有“宾日”的活动,也就是迎日出、送日入的意思,那时候还出现了祭祖活动。
到了周代的时候,文献资料就多了起来,而且出现了《周礼》、《仪礼》、《礼记》这样的专门礼仪的书籍。
在周代,还设置了管理礼制的官职。由于统治者的对于礼仪的重视,周代的礼仪日渐完备,据记载,那时候大礼就有种,小礼竟高达0多种,并形成“五礼”,即吉礼(祭祀之礼)、凶礼(丧葬灾变之礼)、*礼(与*事有密切关系的礼仪)、宾礼(天子与诸侯要遵循的礼仪)、嘉礼(喜庆欢会活动中的礼仪)。
三、礼俗的发展和演变
1、汉朝时期
进入汉代,中国礼俗文化也进入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汉武帝时期,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将《礼》收入“五经”,使得儒家提倡的礼仪成为礼仪习俗的主流。
古代盛行且我们现在仍然熟知的“六礼”、“七教”、“八*”等皆在这一时期形成,还有元宵节、清明节、乞巧节等一些重要的节日及节日的礼仪也是在这时候得以定型。
不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礼俗也受到了一些冲击,由于战乱及玄学、佛道二教兴起的原因,统治者不再刻板遵守古礼,而是有了一些变革。比如说我们熟知的曹操就主张薄葬,后来他的儿子曹丕也是秉承这一风气。这样使当时的丧葬礼仪都发生了改变。
也正是由于人们对浮华娇矜的世风的不满,所有很多人改而致力于加强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当时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都堪称家礼的典范。
2、唐宋元时期
唐朝国力空前强盛,文化繁荣,因此礼仪也达到了古代的鼎盛时期。首先是唐太宗时期,房玄龄、魏征等组织礼官,在前朝的礼仪上增加朝庙、养老等内容,并经过多次整理,最终形成了影响至现代的《大唐开元礼》。
最重要的是,唐代改变了历代以来礼法不分的弊端,将礼仪与法律、官制分离开来,使得礼仪能够摆脱重负,更加明确精炼。
宋代的礼仪习俗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礼仪开始走向民间,大多数儒家爱是致力于民间礼俗规范化。还有就是当时乡规民约、家训格言盛行,也是对传统礼仪的一个补充。
元朝礼仪开始走向低潮,当时统治者虽然沿用了宋代礼制,但是实际上他们轻视汉儒,贵族中也一直坚持蒙古礼俗,所以在元代礼仪习俗并未得到发展。
明代平民服饰不允许*金刺绣
3、明朝时期
明朝统治者认为元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元朝不遵守礼仪,所以明朝时期特别注重礼制,从各级官吏到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有严格规定。比如房屋建筑方面,就规定房屋上不准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日月、龙凤、麒麟等之形。而且百姓的房屋,要是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也不准用彩色装饰。甚至礼制还延伸到了衣服颜色。
比如在《明史·舆服志》里面就规定:“庶人初戴四带巾,改四方平定巾,杂色盘领衣,不许用*。又令男女衣服,不得僭用金绣、锦绣、纻丝、绫罗,止许绸、绢、素纱,其靴不得裁制花样、金线装饰。首饰、钗、镯不许用金玉、珠翠,止用银。”
不过到了明代后期,由于朝*腐败,传统礼仪习俗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庶民开始越礼逾制,大搞奢靡之风,而且许多人甚至追求金钱、唯利是图,形成了“冷暖观门第,礼貌看衣服”的不良风气。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清*入关才悄然结束。
4、清朝时期
清朝的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统治国家,于是重点强化等级礼制,一度把朝廷礼仪推向了极端。比如说明代以前大臣只需要四拜或者五拜,但清代实行“三跪九叩首”;明代大臣奏事时起立,奏完即可坐下,清代则要求一致跪着奏事;清代大臣上奏折,还要自称“奴才”,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同样的*治目的,清代还加强了宗族制度,确立了族长的绝对权力,但是也确立了子孙后辈的奴性。
5、现代
辛亥革命之后,开始对传统礼仪进行了改革,比如剪去辫子、服饰自由化,人们相见,也不再叩拜、请安,改成鞠躬、握手等。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礼俗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府开始移风易俗、建设现代礼仪。年,更是提出了“五讲四美”的文明礼貌活动。后来又鼓励建设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提倡文明用语等等。在当代社会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纵观中国的礼俗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完备。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俗文化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到了现代,古代礼俗文化也没有完全被废,只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加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礼俗》王炜民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