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年5月12日5版
“第个国际护士节”特别报道
岛城4万护士:天使在人间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孙飞
他们曾许下南丁格尔的誓言,他们用生命护佑生命,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年5月12日是第个国际护士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女护士南丁格尔的周年诞辰。今年,我国的国际护士节主题为“致敬护士队伍,携手战胜疫情”。这份诚挚的“致敬”,同样是属于岛城4万多名护理工作者的荣光。
长期以来,他们踏着南丁格尔的足迹,以严谨的态度、精湛的技术服务患者,以满腔的热情、勤奋的工作奉献社会,在预防疾病、维护生命、减轻病痛、促进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护理工作者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在青岛,他们战斗在隔离病房,坚守在发热门诊,忙碌在手术室、住院部;在湖北,我市名优秀护理工作者挺身而出,逆行而上,同时间赛跑,与病魔搏斗,用生命守护生命,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青岛这座充满大爱的城市,有一位被护理工作者视作榜样和楷模的“现代南丁格尔”——山东省首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81岁医院终身护士李桂美。她在年开启护理生涯,退休后仍坚守在护理岗位,迄今为止已从事护理工作长达63年。“南丁格尔一直工作到80岁,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希望自己能工作到90岁。”李桂美说。年,李桂美被授予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当时月工资只有多元的她毫不犹豫地把3万元的巨额奖金悉数捐出,设立了每两年评选一次的“李桂美突出奉献护士奖”。去年,我市共有7名护士获此殊荣,其中便包括不久前跟随青岛市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前往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院ICU护士长蒋敏。
为老年患者医院护士王东海,自掏腰包为备战中考的小患者购买上网卡和医院护士姜萍,为患者减压而在防护服上画卡通图案医院护士衣晓琳……援鄂期间,名青岛护理工作者在圆满完成各项医疗救治任务的同时,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令患者常怀感动。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护士在医疗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无私付出,点燃了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白衣天使”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守护患者的健康,而他们同样需要被关爱、被理解、被尊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护理工作者们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繁重的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便是对其最好的致敬。5月12日晚,“致敬白衣天使”主题灯光秀将闪耀浮山湾畔,以此向全市“白衣天使”送上最美好的节日祝福,并向全社会传递抗疫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力量。
这里离死亡很近,却也是重生之处
——医院ICU护士李春蕾团队的一天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郭菁荔文/图
每个ICU(重症医学科)都有一扇厚重又神秘的门,门外是心急如焚等待的家属,门内是插着各种仪器的急危重症患者和不停奔走的医护人员。这里离死亡很近,却也是重生之处。在第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记者推开这扇门,跟随青岛市医院东院区重症医学科临床护理小组组长李春蕾,体验ICU护士一天的工作。
医院东院区重症医学科分为A、B两个病区。B区共有19个床位,50名护士。这一天,李春蕾与其他5名护士值守12小时白班,每人照顾3-4位病人。
7:45,与夜班护士床头交接,掌握病人夜间体征情况;8:00,参加ICU全体护理人员晨会交班,根据夜班同事介绍记录病人的尿量、血压等指标以及医嘱;晨会结束后,李春蕾便开始药物治疗、吸痰……
李春蕾为病人吸痰。
“嗬、嗬”随着李春蕾的吸痰操作,15床的阿姨发出了类似鼓风机的声音,还伴随着抽搐。李春蕾解释,这是病人吸痰时的正常表现。而吸痰也是每一位ICU护士每天做得最多的操作之一,每个病人一小时一次。“对于气管插管和咳嗽能力差的病人,及时吸痰才能帮助他们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并发症。别看她睁着眼睛,其实还是处于昏迷状态。”ICU里的大多数病人都是无意识的,这就需要护士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注意其他病床病人的状况,还要通过病人的表情、肢体动作判断病人需求。
“大叔,乖,可不能把面罩摘了。”“爷爷,别动,我给你调一下管。”……尽管患者并无意识,但李春蕾动作轻柔、语调温软,如同对待自己两岁的儿子。“他们有的已在ICU住了一年多,就和亲人一样。”她说。由于ICU不允许家属陪护,翻身叩背、清理排泄物、口腔护理等全部需由护士来完成。“每两小时就要给昏迷病人翻身,翻身时必须将整个身体抬空,如果病人瘦弱还好,要是遇上身体肥胖的患者,两三个护士必须铆足劲才能完成,所以这里的护士都有腰肌劳损。”戴着护腰的李春蕾告诉记者,翻身的同时,还要进行叩背,促使卧床患者深部痰液的排出,还要检查皮肤、各个管道有没有脱开,以及各种引流液的性质、色、量等。
一上午的时间里,手上动作麻利、脚上如同踩了风火轮的李春蕾没有丝毫清闲时刻。时针指向11:20,李春蕾终于有机会坐下来写护理日志。记者发现,3个小时内,李春蕾已经在几张病床间走了多步,早上上班时倒的一杯热水,至今还没机会喝上一口。然而她却说:“其实今天上午已经算清闲了,因为没有病人转入转出。”
ICU的护士中午没有休息,工作餐由食堂送来,护士们轮流吃饭。ICU的患者,大多不能自己进食,需要护士缓慢、轻柔地通过鼻饲管用注射器抽吸各类流质食物为患者注入。而护士们自己吃饭却是狼吞虎咽,如秋风扫落叶一般。
一天中最忙的时候往往是下午4点之后,因为手术结束的病人会陆陆续续转来ICU病房。李春蕾告诉记者,她上夜班时曾在两个小时内收入了三个新病人。“这个病人需要连接各种管道,那个病人排便了,另一个病人又无意中把面罩摘了下来……当好几个病人同时出状况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但是本能却让我加快了动作。”她说。
“我已在医院工作7年了,其中重症监护室5年,非要说有什么不同,可能就是这里的病人病情每分每秒都在变化,所有医护人员心中的弦始终紧绷。前一秒病人可能还好好的,当你刚背过身,机器就开始报警。”在她看来,ICU护士是一份成就感和无力感交织的工作。看到全力抢救的病人死里逃生,是最开心的事,但看到再怎么悉心照护却还是最终离开的病人,却是最沮丧和难过的事。“我的心愿就是希望所有的病人都能转入普通病房。”她说。
医院麻醉恢复室护士杜忠*:
“男”丁格尔别有优势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孙飞
如今,越来越多的男性走上护理岗位。数据显示,目前青岛4万多名护理工作者当中,男护士已有余人,“男”丁格尔们医院的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急诊室等关键科室,承担急难险重的任务。
青大附院麻醉恢复室护士杜忠*。
今年2月2日,由10名男性医护人员组成的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中,就有8名男护士,31岁的麻醉恢复室护士杜忠*是其中之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杜忠*与战友们奋战了56天。4月20日,杜忠*重返日常工作岗位,在青大附院市南院区麻醉恢复室监护术后麻醉苏醒中的患者,并负责麻醉药品、耗材的管理工作。
杜忠*告诉记者,在青大附院,男护士的比例逐年提升,目前差不多每15名护士中就有一名男护士,“如今,青大附院已有22名男性护士长,据我所知,数医院中名列前茅。”在杜忠*看来,相比女护士,男护士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力气大外,心理承受力、抗压能力也更强,“男性更适合护理危急重症病人,遇到紧急情况时也往往更加冷静。以心肺复苏为例,这不仅需要高技术,更需要强体力,按压两分钟就会感到很累,而男护士坚持的时间肯定比女护士更长。另外,在护理男性患者时,男护士操作起来也比女护士更方便。”
刚工作时,杜忠*并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职业是护士,“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工作,医院门口打车回家,经常有出租车司机问我是不是医生,一开始我一般会默认,或者打个马虎眼就过去了。但很快,我就对护士这个职业充满了认同感,因为在重症监护室里经常抢救患者,一次次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转危为安,感觉很有成就感,现在有人问我‘你是大夫吗’,我会很自豪地告诉他:不,我是护士。”
谈及自己目前的工作,杜忠*用“责任重于泰山”来形容:“全身麻醉的病人一般要在手术结束后半小时左右才能苏醒过来,我要一直守护在他们身边,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血氧饱和突然下降、心率过低等问题就必须及时救治。另外,我还负责管理麻醉药品和耗材,必须严之又严、细之又细、慎之又慎地做好分发、登记、清点等工作,因为麻醉药品包含精神药品和易制毒药品等,一旦流入社会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驰援武汉的经历让杜忠*终生难忘,他说,这段经历让自己的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医院PICC专业门诊护士长郑柯柯:
维护一根导管,打通一条生路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王沐源
“护士长,这个地方怎么这么疼啊……”“大姨别着急,你先坐下,我帮你看看……这是有点发炎了,不过你放心,很快就会好的。”早上7:30,医院PICC门诊已经有不少患者排起了队,一位乳腺癌患者在就诊时轻轻呻吟着,她的右手臂插着一根导管,周围皮肤有些红肿。护士长郑柯柯一边柔声安抚患者情绪,一边仔细为患者做消毒、抗炎等处理。在问询中,她了解到感染的诱因,又耐心叮嘱患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