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泥塑的概念
广义上讲,一切以泥质材料塑造出的立体艺术造型皆可称之为泥塑。
因此广义上的泥塑门类很多,包罗万象,各门类由于自身的文化传承、地理气候、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早已形成了稳定的造型特征、工艺手法和审美情趣。
我国古代的寺庙祀堂彩色泥塑(时间最久且保存相对完好的主要集中在北方气候干燥地区,如山西的晋祠、华严寺、双林寺等)、中国传统民间泥塑(天津、无锡泥人以及西北地区泥质玩具)等。
狭义上的泥塑是指在造型艺术的教学,特别是雕塑教学和雕塑创作中的泥塑过程和手段,这个过程和手段是为了尽可能地对所塑造的形体进行修改和校正而存在奇勺:比如在进行传统石材雕刻时。
可以先按照设想做一个泥塑,并充分推敲修改得到一个满意的造型后再照样雕刻,这样就能避免出现在雕刻过程中发现问题而无法修改的情况。
泥塑在雕塑教学练习中的作用更是明显,因为作为教学练习中的泥塑就好比拿铅笔和橡皮进行素描练习一般,通过反复修改和调整让学生的技艺在练习中得到不断的提高。可见狭义泥塑在雕塑创作和练习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重大。
过去几百年来,泥塑一赢是西方美术院校的雕塑教学和创作的重要手段。
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留学欧美,把_f也们的美术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带回中国,从此泥塑在国内的雕塑教学和创作中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练习课程。
不仅如此,泥塑在当今艺术设计的各专业中应用也非常广泛,陶瓷专业自不必多说,因为其本身的材料便是泥的,艺术陶瓷有的直接可将泥塑放入窑中烧制;玻璃艺术、漆艺等专业在进行立体造型时也首先要用泥塑造出一个具体形态来,然后再转换成各种材质的实物。
画金属工艺和首饰也常常会用泥来塑造一个形态,然后再进行浇铸加工。工业造型更是如此,绝大部分的造型设计都离不开泥塑。
因而掌握一定的泥塑技艺,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泥塑的分类
泥塑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特质泥质材料的立体造型。
包括传统的泥塑民间工艺品,泥质人物造型,祠堂人物、寺庙人物等,另一类是用黏土塑造的模型,也就是作为立体造型教学练习和创作手段和过程的泥塑。
作为黏土塑造的模型手段,一般都是根据模型的不同工艺手段进行转换成各种材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各种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泥塑的泥质材料是具有重复使用和可塑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反复使用避免浪费,同时还可以反复推敲和修改,达到认知、理解和把握客观物质形态的教学目的。
泥塑在表现形式上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浮雕,浮雕是借助透视和视错觉原理,在有效空间内将客观物体形态进行合理的压缩,在二维平面上或墙面、版面上来塑造三维立体空间效果,属于双重特性和技巧的特殊雕塑,是介于雕塑和绘画之间的雕塑形式。
另一类是圆雕,圆雕的实物比较多,是由三维立体可进行全方位观察和认知的立体造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客观存在的物体都可以通过圆雕来表现。
泥塑在内在结构上可分为无骨架泥塑和有骨架泥塑两类,无骨架泥塑形体一般都比较简单,底部较为宽大稳定,体量较小。
有骨架泥塑相对来说造型比较复杂,一般都需要制作精准并且还需要足够强度的骨架支撑。
从工艺手段上来说泥塑可分为堆塑和注塑,一般的泥塑多采用堆塑手法,注塑通常出现在批量生产的民间泥塑和陶瓷制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