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最象征性的节目就是吃年夜饭,我们的土话叫“食盖谢”,翻成普通话大约是叫做“吃隔岁”的,吃了“隔岁”就大一岁了,很久以前呢,一年就吃一次隔岁的,就是一大家人在除夕这一天坐在一起吃一餐,现在吃的地方多了起来,最基本的,女的么婆家娘家,男的妈家丈母娘家,孩子们就是奶奶家外婆家了,再加上有时其他的走得较近的戚及朋友也会相互邀请,因而有时一天就得吃上两三家,会变通的,为了防止撞车,除夕前一天就开始了,因而有时开玩笑说:我一下子就长了两、三岁了。小辈们除了聚会的热闹,还有一件更开心的事情——领压岁包,记得我们小时候的压岁包是父母给压在枕头下的。
在农村,吃隔岁以前还有两件事要做,一件是除夕前一天的“谢年”,主旨是感恩苍天大地在过去一年的风调雨顺,祈祷来年一方平安。形式是在堂屋靠阶沿(农村传统的房子)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上供品、香烛,这供品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有一样是传统的,煮熟的全鸡和猪头,不过现在也有所变通——用猪条肉代替猪头。在上面插上三支筷子,也见过插一支、五支和九支的,没有很严格的规定,但一定是奇数的,盆里还要放上菜刀。点香拜完天地祈祷结束后,烧*纸和锡铂,最后燃放烟花爆竹(城里禁了,乡下没禁)。
还有一件是除夕那天的“摆隔岁”还是“拜隔岁”,因为没考究过地方文献,只是凭发音而来,大约就是那个意思吧?主旨是祭祖,记得先人的恩泽,也是不离祈祷健康平安的主题。也是在堂屋阶沿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供品和香烛,供品相较与“谢年”更接近生活一些,是几道家常菜:猪肉、豆腐、青菜、鱼及一些水果,摆上六副碗筷酒杯,就和平常吃饭一样。点香祭拜许愿祈祷结束后,烧“利市(即草纸)”,不燃放烟花爆竹。
我们家是从来都不摆的,小时候房东大叔家是每年都摆与拜的,“谢年”和“摆隔岁”,这些名词也都听说过,但一直傻傻地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一度以为是两个名词一个活动,最近这些年才逐渐地弄清楚了一点。现在的农村很多都盖起了洋房,城郊的更是逐渐向小区向套房过渡,并且都实施禁燃禁放了,以后这样的习俗估计只能在比较乡下的村里才会出现,再加上年轻人生活的日趋城市化,等我们这一辈人老去,或许这些习俗也将不复存在,又或者只是在某些大型的民俗活动中才可以看到。
不过,物像的新生与消失总是有它们自己的一个规律的,新生的自有新生的环境和基础,消失的也自有消失的必然和过程,还有一些事物及规律呢是河东河西的,十年也好,三十年罢,又或许更长或者更短,总之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吧,总之是否定之否定,有继承也有更新的螺旋上升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