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专家谈对中国年文化的观察与思考追寻年味
TUhjnbcbe - 2023/8/16 19:59:00
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

追寻“年味”——仲富兰教授谈对中国年文化的观察与思考

编者按:金猪辞旧岁,瑞鼠迎新春。每度春节来临之际,人们喜气洋洋过大年的同时,总不免谈论着有关“年味”与年文化的话题,虽是“老生常谈”,但总“常谈常新”。本期学术家园专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在追寻年味、梳理年文化中,请他谈谈对中国年文化的观察与思考。

年味与年文化

记者:经常说“年味”,您觉得年味是什么?

仲富兰:每个人都对过年有着独特的感受。在我看来,年味是一个五味杂陈的混合体,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实的;既是民众物质生活的表象,又是大众情绪的凝聚……总之,年味是人们相聚时大快朵颐的“美食味”,又是亲情、友情、爱情充分“发酵”的“人情味”,更是团聚喜庆、百戏杂陈的“民俗味”。因此,年味就是过年的氛围、团聚的欢笑,是人们集体记忆的释放与展示,是一种民族情感的融铸交汇。

记者:从民俗学来讲,年文化蕴含着诸多民俗元素,能否从这一角度对年文化进行解读?

仲富兰:是的,年文化由诸多民俗元素组成。就拿除夕夜的那顿年夜饭来说,它是中国年俗的重要元素,人们像候鸟一般迁徙赶回老家过年,怒吼的寒风、漫天的冰雪都挡不住游子与家人的团聚热情,还形成了当代中国年复一年的一个突出“景观”——春运。

年味表征着年俗,也承载着我们祖先传承至今的文明与传统。过年的习俗本身是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的一个伟大创造。以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年俗、年味有诸多的程式与元素,那是起源于漫长农耕文明的民俗积淀,概括地说集中在避邪纳福(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祭祀祖先(人与社会的关系)两方面。

所谓避邪纳福,其实就是讲究“天人合一”,农业文明下人们生活生产的节律跟大自然的节律一致,人们春播、夏养、秋收、冬藏,都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到了春节,对于一个个普通家庭来说,最重要的是灶神(灶君、灶王爷)——平时守在锅灶旁,掌一家祸福。每年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这位保护神兼监察官要回天上“述职”,所以要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送灶(神)。供品中必须有黏性的糖,以便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再如,人们对于财源茂盛的渴望,到商品社会更是如此,据说年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接财神自然越早越好。还有门神,为使他忠于职守,新年前要将新的门神贴在大门上。这种对于灶神、财神、门神一类的敬奉与祭祀,是小民百姓年复一年的期盼,所以在年岁更替时,人们总是把过大年看成一个新开端,中国人的年俗充满了避邪纳福的意蕴,春联、门神、年画等都是这个主题的符号表现。

祭祀祖先,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也即人与社会的关系。一年之中有几个节日,逢节祭祖就是慎终追远的情怀,最为隆重的一次则是过年时的祭祖———家庭的和宗族的。春节,正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最好时机,祭品丰富,人们又有闲暇,家庭的全部成员必须在除夕前聚集,一起祭拜。久而久之,中国人过年就形成了这样的年俗:人们过大年,也是祭祀祖先的最佳时机。可以说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整套独特而丰富的过年习俗与仪式,表达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与向往。

节日里的时间观念

记者:您曾提到时间在节日中的重要性,能否具体阐释时间对于春节的意义?

仲富兰:节日,顾名思义是两个时间段之间的节点,其标志着上一个阶段的结束和下一个阶段的开始。人们从一个时间段过渡到另一个时间段会进行庆祝,这即是节日产生的原因。不同的时间节点人们的庆祝方式、表现手段也不同,人们在历法和生活习惯的支配下度过一个又一个节日。例如中国人的六十甲子、生肖观念、各种节日。

绵延数千年的春节习俗,是中国从古至今一年中持续时间最长、节日气氛最浓厚、内涵最宏博的节日,同时也是普及性最高、群众基础最广的节日。它不仅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着极为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内容和形式。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份割舍不掉的情感,更是一份精神上的寄托。

时间的“同质性”决定了每个人的一天都是相等的,错过了就再也没有回去的可能。春节历史悠久,中国文明传统博大精深,因此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时间的观念也是十分丰富的,既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样直线式时间观,也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那样循环式时间观。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忽视时间的价值,但是在每年春节期间,时间的价值则被过年的百姓格外看重,尤其是每年春节的除夕和大年初一。

如今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流动加快,原本拥有的春节特色民俗在不断流逝,新的民俗更是在不断产生,在这样的快速变化下,人们可能很难记住不断变化的民俗活动,但依然会记得到了这个时间点是做什么事的时候了,这即是时间对于民俗的意义所在。

“年文化”资源待出新

记者:现在很多人谈到年味变淡了,您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什么?应该如何对待这一现象?

仲富兰:当代人生活方式的急速改变,城市化、快餐化的盛行,原有的过年年俗受到冲击。人们对于年味的追寻,主要也基于这种考量:信息多了,交通快了,地域特色正在逐渐模糊,地方文化被熬制成一锅大杂烩,虽然五味杂陈,却分不清东南西北,辨不清文化渊源了。如果过年定位在吃喝玩乐与家人团聚的层面上,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善,过年就会失去吸引力;一旦流动在外的游子,或者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定居,加上信息和运输的发达和高速交通的普及,阖家团聚也将失去魅力。

春节不仅意味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而且也在不断地厘定着天人、人伦、社会等诸种关系。传统农业社会春节民俗的诸多仪式,如祭祀宗祖等,都是为了重新梳理天人关系,以求获得祖先庇护;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除夕夜那顿相对丰盛的年夜饭,以及孩子们的新衣裳,则是对平时贫乏生活的一种补偿,正因为它具有意义,才让人们对春节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那时的过年,适应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并不那么高的农业文明,《尔雅·释天》中对于“年”的解释就是:“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那个年代,农村过年流行这样的老俗话:“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也许是为了来年的好收成,面向*土背朝青天的农家人,总是用期盼来早早地熬粥,把一年的祈望又寄托在了天地之间。其实“年”本身在民间故事中是一只怪兽,当它侵扰人类的时候,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在门户上张贴红色门签、福字及对联,使“年”畏缩后逃走。人们为了彻底地赶走“年”还要“守夜”,于是年夜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诉说衷肠,畅谈春夏秋冬的经历感受,坚信只有家庭的温暖和团结才能战胜怪兽“年”的侵扰。这也从另一层面反映了我们祖先化恶成祥的乐观精神。

在当代信息科技飞跃、物质生活充裕的背景下,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已经很难成为过年的期待,人们也不再为买一件新衣服而倍感欢欣,其文娱活动更不再单一满足于看一场节奏缓慢的地方戏曲。对于当代社会生活而言,传统的年文化活动较少创新,是人们感觉年味越来越淡的主要原因。

记者:在您看来,如何创新中国年俗文化及其活动?

仲富兰:过年的习俗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与丰富自己的内容与形式。我认为,传统和现代并不矛盾,传统给现代以厚实支撑,现代给传统以强劲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也葆有传统根基,人们生活起来才会有底气有勇气,往大了说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自尊有自信。

中国春节文化的内涵是深厚而富有韵味的,这就需要精心策划。比如通过变化多样的形式,在提升年味新鲜度的同时,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春节的文化意蕴。根据民生现状与群众过年意愿及需求,组织安排好群众喜闻乐见的有价值有创新的年文化活动。当然,作为个人和家庭,还可以根据各自所需,自己“丰衣足食”来丰富自己的年节活动,感受浓烈而独具个性的“新年味”。

中国人过年,应凸显春节的文化内涵,彰显一切能够利用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元素的创新和创意。年味,并不只是商业物欲的丰盛,它应是丰美的文化大餐。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没有创新的文化项目和资源创意,要想留住年味儿的魂,那将非常艰难。所以还得充分发掘民间智慧,发挥民众想象力和创意灵感,让过年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继续传承、弘扬春节文化底蕴和内涵,开发与创新春节的节日平台,从具体操作层面而言,就是要恢复春节这一全民参与性节日的本来面目,使春节的文化意蕴得以丰富和丰满,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从过年中感受到快乐。(记者张丽)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家谈对中国年文化的观察与思考追寻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