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
字数:,阅读时间:约6分钟
编者按:前段时间热播的《雪中悍刀行》剧中西楚嫔妃集体切腹殉葬的情节,让不少观众纷纷吐槽,认为是日本元素在剧中的乱入,而且让女子切腹这种脑洞,更是槽点满满。毕竟,在一般人的印象,切腹往往是日本武士专属死法,中国的妃嫔们用切腹的方式殉葬,似乎总有点奇怪。不过,如果追溯历史上有关“切腹”最早的文字记载,《雪中》的这些剧情桥段,其实也不能说单纯是编剧的脑洞。本文我们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一话题。
▲《雪中悍刀行》里的切腹情节
日本的《播磨国风土记》记载,淡海神与自己的丈夫吵架决裂,愤恨之下在他们居住的川合里的一个沼池边用刀切开腹部,后跳入沼池而死。传说中,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淡海神剖腹自杀的沼池里,生长出的鱼类都没有了内脏。如果不深究“剖腹”和“切腹”的差别,以及神话传说的真实性问题,这应该是日本文献中最早有关于切腹的记载。一般来说,即使是传说故事往往也有真实的人物原型作为基础,所以,在传说流传以前,在川合里这个地方,可能真的有一女子因为与丈夫决裂而剖腹自杀,最后,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这一故事演化为了神话保留了下来。
不过,由于《播磨国风土记》本身是一本夹杂了大量志怪记载的风土记,对于许多学者来说,他们并不愿意采纳这种可信度不高的文字材料。因此,许多日本学者在提及切腹文化时,最常提到的是《续古事谈》里的藤原保辅,他在与敌人厮杀后被围,于是选择切腹自尽。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日本切腹第一人在切开腹部后,做了一件比切腹本身更为硬核的事:他将自己的肠子当场抽了出来。这种硬核操作可不是只有藤原保辅一个例子,如堺市十一死侍事件中,第一个切腹自尽的箕浦猪之吉元章,在切开自己腹部后,就打算把自己的肠子丢向法国领事,只不过他身后的大介错怕再起祸端,把他脑袋砍了下来这才没有成功。
实际上,这种用自己肠子投掷敌人的方式,从战国早期到江户时代这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日本武士切腹时的一种很重要的环节,相较于切腹本身而言,这种行为所带来的痛苦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其血腥意味就更是远甚于前。于是,到了江户时代,当切腹仪式的形式越来越固定后,切腹时拽肠子扔人的行为就被明令禁止了。当然了,对于那些马上要切腹自杀的人来说,这种禁令到底有多少约束力,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堺市事件
除了扔肠子肠这种硬核方式外,随着切腹越来越仪式化,它的规则也越来越多。可以说,日本江户时代武士切腹,远没有之前战国时代的野性和血腥。不少读者可能都听说过所谓的“介错人”,腹部是人体脂肪最多的位置之一,血管却并不丰富,由于发力角度的原因,再加上自戕时的恐惧,自杀者其实很难将刀刺入腹部多深,根据日本民俗学家千叶德尔的说法,大多数时候刀尖仅能刺入5到7厘米左右,短期内的失血量只有cc左右,和献一次血差不多。即使不作治疗,伤者往往也也不会立即毙命,而是会在内脏被刺的剧痛中痛苦挣扎许久后死去。比如《义经记》中记载的,源义经切腹时,再连续对自己横竖切刺数刀后,他本人并没有立刻死去,甚至能够在剧痛中将自己切腹用的宝刀擦拭干净,最后才因为失血过多而死去。可以说,切腹这种死亡方式带来的痛苦,远胜于服毒、自缢、斩首之类。
于是,为了减少切腹者的痛苦,介错人出现了。在一开始,介错人只是负责检查切腹武士是否死亡,有时,他们还会负责查看那些被勒令自杀的死者死亡时的表情,一旦发现死者死亡时表情痛苦、狰狞,如吐舌头、瞪眼睛之类的,就会用小刀在死者脚底板刻上十字。《小平物语》中讲,这是为了防止死者心怀怨恨,死后*魂出来作祟,后来的日本加贺藩的介错人,也会如此对付那些因为犯罪勒令切腹的武士。到了江户时期,介错人的职责就发生了转变,他们的主要职责变成了帮助切腹者解除痛苦,在对方难以忍受疼痛时斩下他们的头颅。
江户时代,担任介错人的通常是切腹者的亲朋好友,人数则是2或3人,除了负责砍头的大介错外,还有为切腹者准备切腹短刀的助介错,以及专门检验尸体情况的小介错。一场自杀,被搞得仪式感满满,也是没谁了。虽然说介错人往往有3人,但其中最重要的依然是主刀的大介错,砍头本身也是一项技术活,尤其是在日本,技术好的大介错在砍头时会特意为死者留下一块与颈部连接的皮肉,防止首身彻底分离,这又被称为“抱首”,这似乎与《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说有关。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不要对大介错抱有太高的要求了,作为非专业的行刑者,大介错们即使剑术精湛,第一次砍人脑袋也难免紧张,一不小心砍歪了或只砍了一半都有可能,比如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切腹时,他的介错人就是连砍四刀才算完成任务。真的是想一想都觉得疼。
▲三岛由纪夫
介错在日本战国初期是不存在的,也不会有什么帮手来为他们减轻痛苦、提前结束生命。可以说,在当时的主流观点中,武士切腹之所以显得高大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能够彰显他们对于痛苦的忍耐和对死亡的蔑视或者说轻视。
当时的切腹,已经有了一些固定的方式,除了纵向切、斜向切、复线切、双复线切这类切法外,最常见的是一种名为横一字切。切腹者会用刀自左肋插入,沿着腹部横拉一刀,按照刀痕,这种切腹方式也被称为一字腹。但这种简单而平淡的死法又怎么能满足那些战国猛男们对于切腹的执念呢?于是,除了一字腹外,当时还出现了同样原理的二字腹、三字腹的切腹方式——前者这种搞法理论上还可能实现,但三字腹这种把自己肚子当烂肉划来划去的做法,恐怕已经超过人类的生理极限了。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提到的《义经记》中的源义经,据说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切了自己数刀,堪称史诗级难度的切腹,但由于《义经记》本身可信度不高,这种记载恐怕也很难让人信服。
▲源义经剧照
事实上,日本早期大量关于切腹的记载,抛开前面提到的《播磨国风土记》不谈,大多数同样不源于史料文献,而是来自于13世纪左右,那些专门为武士阶级购买阅读的*记物语。比如《太平记》《保元物语》以及上一段提到的《义经记》。虽然这些物语读物大多数是基于真实历史的创作,但是由于其读者渠道大多是武士阶层,因此为了“好卖”这种最现实的原因,作者在创作人物情节时,就不免对这一阶层的人物进行过度的渲染。
于是我们从这些*记物语中看到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们,一个赛一个的都是慷慨赴死、英勇无匹的勇士,而他们的死亡情节,同样被描绘的无比壮烈。至于那些更早的历史文献,在记录这些人物生平时虽然会记载其死亡,但限于篇幅的关系,这些更可靠的史料中,其实很少会详细描写其切腹时的具体情节,有时甚至不会提及“切腹”一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此之前,切腹这个概念还没有真的形成。
另外,虽然日本武士经常给人们一种动不动“分分钟切腹自尽”的印象,但大多数的人在面临死亡时会恐惧和惊慌失措,这是一种本能。也是为什么会有切腹失败以及介错人的产生的原因。江户中期,为了减少切腹的痛苦,同时保留这种武士阶级的专属“荣誉”,日本各地开始出现了一种名为“扇腹”的新方式。切腹者并不需要真的切腹,而是用一柄扇子替代切腹刀,在自己腹部虚划一下,介错人就会立即砍下他的脑袋。这种仪式化的方式也是许多人经常吐槽的一个点。
▲元禄赤穗事件
不过,但切腹毕竟不是划拉猪肉,是要在自己身上动刀子。很多时候,人类的求生本能会在临刑前爆发,这也算是人之常情。如元禄赤穗事件中著名的四十七浪人,他们为自己的主公赤穗藩主报仇后,被下令切腹自尽。可以说,这四十七人早在复仇行动前就已经立下死志,但从相关文献记载来看,这四十七人中,就有扇腹自杀的。可见,在面临生死大事时,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凶狠异常的人,也很难真的不受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博.日本“切腹”风俗背后的历史因素——从文化史角度对“切腹”源流的再探讨
2.胡新洋.解析日本武士道之切腹
3.郑慧娜.史料所见的日本切腹式自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披澜读史,任何媒体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