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老旧收音机、电视机。 李淑娟 摄
中新网西宁12月5日电题:探访柴达木盆地民俗文化展览馆:用老物件“留住”时代底色
作者孙睿郭曲太
上世纪40年代的大板车和50年代的犁记录着农耕时代的印记,旧门板和煤油灯失了颜色却精致依旧,一枚枚胸章和一张张老照片无声讲述着变迁的岁月……深冬时节,记者走进柴达木盆地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希里沟镇西庄村的“希里沟民俗文化展览馆”时,满屋子的老物件让人瞬时穿越。
图为民众参观民俗文化展览馆。 李淑娟摄
在民俗文化展览馆,茯砖茶、票据、信件、石磨、旗袍、*用保温饭盒、老旧自行车等上百种不同时期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生活用品、红色物件,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古老乡村画卷,处处弥漫着时代气息。
“这些老物件集中反映了从四五十年代到现在人们各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真实地记录了当地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希里沟民俗文化展览馆馆长马进全说,它们都是“淘宝”和父亲传下来的,攒了足足1万余件。
图为展览馆内的老物件摆放整齐。 李淑娟摄
“收集老物件是受父亲影响,最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人外出求学、打工,农村一些老习俗逐渐消失,年轻一代对传统民俗文化一知半解,而这些老物件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它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有这些实物在,他们学到的就是活历史。”马进全说。
马进全介绍,为了让这些老物件发挥作用,年9月,在当地镇*府的协调帮助下,他将家里的老物件搬到了现如今的希里沟老*府大院内,无偿开起了这家“希里沟民俗文化展览馆”。
只见展馆布局独具匠心,展品齐全有序,展品分农耕生产、食宿生活、交通运输、文墨娱乐、纺织印染、铁木匠艺、民族风貌、钱币证契、红色传承等九大类。
“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希里沟镇*委*府通过建设希里沟民俗文化展览馆,主动对历史文物、历史风貌、文化遗存进行保护,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与民众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承载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和非物质文化记忆列为保护对象,分门别类建档存根,实现乡愁活态保留和传承。”乌兰县希里沟镇*委副书记孙永刚说,民俗文化展览馆的建成,为形成“新兴文化进乡,传统文化返乡”的乡村文化工作新格局奠定了基础。
随着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希里沟镇逐渐由小村庄演变成现代化的新农村。昔日的土坯墙、木头房已变成崭新的砖瓦房和楼房。
孙永刚说,“民俗文化是最活跃的红色教育资源,未来,我们要把希里沟民俗文化展览馆提档升级,深挖红色资源,把民俗文化展览馆打造成乌兰县乃至柴达木盆地有名的文化传承场所和*员红色基因的教育阵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