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省非遗宣传展酒
TUhjnbcbe - 2023/7/29 21:42:00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210906/9412201.html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210906/9412201.html
                            

酒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酒泉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和睦相处,杂糅浸染,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酒泉夜光杯雕、河西宝卷(酒泉宝卷)、敦煌曲子戏、哈萨克族阿依特斯(阿肯弹唱)、肃北蒙古族服饰、肃北祝赞词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酒泉地蹦子、金塔木雕、玉门陶埙制作技艺、瓜州木偶戏、敦煌彩塑、肃北蒙古族婚礼、阿克塞哈萨克族刺绣等45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个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个项目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有代表性传承人名,其中国家级3名;省级27名,市级名。各级非遗名录的丰富,充分说明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门类齐全、特点突出,具有较强的整体性。近年来,酒泉市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契机,把非遗宣传展示、保护传承融入到各项文化活动之中,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发展理念,广大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丰硕。

阿克塞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也称“阿肯弹唱”,是阿克塞县哈萨克族人民世代传承的说唱艺术,是一种即兴创作、即兴演唱,既有娱乐性又有竞技性的民间曲艺表现形式。阿依特斯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根基深厚、社会影响力广泛、民族特色鲜明。阿依特斯演唱时可用冬布拉为自己伴奏,也有不用冬布拉伴奏的徒口清唱,对演唱者学识、阅历、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内容可分为传统对唱和阿肯对唱两类。传统对唱与生子的庆祝和节日礼仪祝福密切相关,它没有固定唱腔,演唱男女以歌词互相赠答,音乐热情奔放,情趣盎然。与传统对唱不同,阿肯对唱是有固定唱腔的一种高层次、规范化的对唱,语言华丽,讲求韵律,曲调活跃紧凑,旋律富有激情。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智慧的艺术结晶,它用精炼、通俗、优美的诗歌语言总结人生经验,表达对大千世界的认识,抒发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知识的崇敬,反映出哈萨克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在哈萨克民俗、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敦煌彩塑制作技艺

敦煌彩塑作为莫高窟佛教艺术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技艺之精,世所罕见。敦煌彩塑制作技艺随着佛教东传,在本民族传统泥塑的基础上,吸收并融汇了来自印度、西域的造像形式、技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敷彩泥塑,发挥了“塑容绘质,塑绘结合”的技艺协作特点,尤其运用三危山天然红、蓝、绿、棕黑、白等色系的30多种矿物质颜料的敷彩,使得敦煌彩塑千年如新。

敦煌曲子戏

敦煌曲子戏,亦称“小曲戏”“小调戏”“老眉户”等,起源于隋唐、五代,兴盛于清朝末年和中华民国初年。年,敦煌曲子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敦煌曲子戏剧目题材广泛,有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许多作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久演不衰,为研究千百年来敦煌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乡俗民规、婚丧嫁娶,提供了生动、丰富、详实的资料。曲子戏最早源于曲子词。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保存曲子词有首之多,涉及曲调80多种。敦煌学术界将其统称为“敦煌曲子”“敦煌曲子词”。清代雍正年间,敦煌地区大批移民迁入,敦煌曲子戏又吸收了西北秦腔、眉户以及甘肃各地曲子戏、民歌中的各种曲调,在单一的说唱基础上,与敦煌民间音乐相互融合,逐渐发展成了敦煌独有的地方剧种,在民间具有惊人的吸引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河西宝卷酒泉宝卷

宝卷,又名宝传、念卷、唱卷,起源于唐宋五代,盛行于明清之际,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说唱文学。在甘肃河西地区分布广泛,尤以酒泉市肃州区的为最多最好,它沉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反映了河西走廊一带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酒泉宝卷多以戏剧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民间生活琐事为主要内容,其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语言通俗流畅,曲调抒情婉转,通过讲唱文学的形式,劝导人行善尽孝、勤劳节俭、诚实做人、温良恭谦等,具有劝善教化和娱乐的效果。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宝卷讲唱与本地方言俗语、风土民情融为一体,特色鲜明,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讲唱宝卷时间、地点不限,一般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或冬季农闲时,从庙会广场到田间地头,直至家庭院落均可进行。酒泉宝卷饱经大漠风尘的冲刷,又受敦煌文化的熏陶,因而具有独特的西部风情,是酒泉人民数百年来精心培育而成长起来的民间艺术。

哈萨克族舞蹈黑走马

哈萨克族舞蹈黑走马(哈拉角尔哈)是哈萨克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一般采用男女对跳,男性的动作轻快有力,刚健苍劲,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狙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女性的动作优美舒展、活泼含蓄,如显示姑娘美丽而自豪的“花儿赞”,窥视恋人的“羞窥”,前俯后仰的“展裙吊花”等。

男女动作,都包含着特定的内容,与表演者的内心情感和幽默诙谐的面部表情融为一体,并根据舞者自身水平可以自由发挥,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动作。表演者时常把劳动和生活中具有浓厚特色的各种动态揉进舞蹈之中,使哈拉角尔哈的舞蹈语汇和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并由此衍化出诸如“擀毡舞”、“挤奶舞”、“绣花舞”等舞蹈。

舞蹈黑走马反映出马在哈萨克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人与马的的亲密关系,为我们了解、研究哈萨克族的历史、文化的提供了素材,随时代的发展,黑走马舞蹈成为了阿克塞民族文化展示的一张名片。

肃北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在元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肃北蒙古族受藏族、裕固族、哈萨克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频繁交流与融合的影响,呈现出多元的文化特征。其服装主要由帽子、蒙古袍、束腰带、高筒靴等组成,有男女老幼、已婚未婚、四季服饰、礼仪服饰、日常服饰等区别,既保留传统厄鲁特蒙古服饰特色又有肃北蒙古族独有的特点。由于肃北蒙古族长期居于雪山高原,加之以游牧为特征的生活方式,马上活动时间较长,其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因而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服饰多用红、白、蓝、*、绿色,色彩搭配对比强烈、鲜明热烈,体现了肃北蒙古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男子腰带上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妇女头饰多用珠宝和金银玉器制成。肃北蒙古族服饰集裁剪缝纫、贵金属加工、饰品制作于一体,是蒙古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凝聚着蒙古族人民的智慧,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肃北蒙古族草原那达慕大会

肃北蒙古族草原那达慕作为肃北蒙古族传统节日盛会由来已久,源远流长。“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或“游艺”,起源于蒙古族的“祭敖包”。其内容包括传统的赛马,摔跤和射箭比赛,俗称男儿三技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肃北蒙古族祝赞词

祝赞词是肃北蒙古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是一种有一定曲调、语言自然流畅、兴致所至一气呵成的自由诗。多在庄重肃穆的场合或节日喜庆的仪式上吟唱。祝词和赞词最初产生于劳动,是猎户、牧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古老的祝赞词大多是对天地山川、自然万物的赞颈,对渔猎畜牧生产的祈求祝福。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对大自然的进一步认知,更多转变为对劳动生产的直接描述和对劳动成果的热烈赞美。肃北蒙古人的祝赞种类丰富,按照习俗,在不同场合,或对不同对象,致祝词内容也不相同。如在搭建新蒙古包、做毛毡、狩猎、嫁娶、祝寿、剪胎发等场合都要吟诵与之相对应的喜庆的祝词和美好的赞歌。吟诵者吟唱时,往往在开始交代吟唱祝词的理由,然后对所要祝福的事物进行真实的描述与赞颂,最后在结尾部分表达对未来的祝福。祝赞词伴随着蒙古族穿过了岁月的长河,今天它仍然表现出极其顽强的生命力,是蒙古族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学、说唱、音乐等艺术发展史的重要依据。

夜光杯雕

酒泉夜光杯雕历史悠久,驰名中外,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酒泉夜光杯雕是采用祁连山上的墨玉经过选料、钻棒、开坯、切削、冲、碾、拓、掏、磨、抛光、烫腊等三十多道工序精雕细琢才可使得夜光杯杯体晶莹透亮、杯壁薄如蛋壳。因祁连墨玉含有多种矿物质,质地细腻,纹理天然,再经雕琢呈现出浅绿、翠绿、墨绿等多种色泽,用其制出的杯盏或苍翠晶莹,或清澈疏淡。斟烫酒,不爆不裂;历寒冬,不冻不炸;斟酒醇香,满而不溢。“夜光杯”因其“倾酒入杯,对月映照,则杯壁反光与酒色相映生辉,呈现奇光异彩,闪闪发亮”而得名。唐代诗人王翰所作《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将古代戍边将士的边塞生活描写得荡气回肠,充满浪漫诗情,也使得“夜光杯”伴随着众多美妙的传说和精妙的雕刻技艺流传至今、闻名遐迩。年,“夜光杯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原标题:《全省非遗宣传展——酒泉》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省非遗宣传展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