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五十个民族春节民俗展让笔者了解了春节
TUhjnbcbe - 2023/7/28 21:15:00

前几天,笔者来到长沙图书馆,观看了该馆举办的《浓郁民族风,最美中国年——五十六民族春节民俗展》。这次展览展期为1月18日至2月16日,以春节的由来与各个民族的春节风俗为主线,向读者阐释多姿多彩的中国传统春节文化,使笔者进一步了解了春节民族习俗,增广了见闻。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至少两千年的历程,而今,春节已从岁首的这一时间概念延伸为以除旧迎新为核心内容的节日,并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已经成为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围绕着除夕与新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春节期间的许多传统活动、风俗典故,既集中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又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系统反映。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春节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名片,向世界人民传播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之外,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由于长期与汉族交错居住和各方面交往,在汉族的影响下,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也将一年一度的春节,视为自己民族的重大节日,并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习俗。

笔者首先了解了春节的起源和年的来历。

关于春节的来历,民间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以“年兽”和“万年寿星”这两种民间传说最具代表性。

年兽。很久以前,山林里住着一群叫“年”的怪兽,非常凶猛。到了冬天,“年”找不到东西吃,就到村子里来找吃的。于是人们在“年”要出现的时节,家家户户布置得红里红外、大家制作爆竹,成天乒乒乓乓的放个不停,吓唬“年”兽。果然“年”被吓着了,不敢再出现。于是人民决定将农历初一定为”春节,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万年寿星

古时候,农民种田,摸不准“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收割粮食,因此遭受了很大损失。那时,有个管节令的官叫阿衡,他告诉皇帝,说季节算不出是因为得罪了天神。于是他们就设台祭奉天神。当时有个年轻人叫万年、他见节令很乱,庄稼人无法种田,早已急在心头。他苦思冥想,终于做出了用来计算时刻的“日晷”和“滴漏壶”。

万年带着自己做出的“日晷仪”和“滴漏壶”去见皇帝,告诉他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把节令算得准。皇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留他在皇宫,住在日月阁里,并建“日暮台”和“滴漏亭”,派十二个童子伺候他,让他能够早日把季节时令推算准确。此后,万年得以专心致志研究时令,并制定了日历草稿。

管节令的官员阿衡很嫉妒万年的才能,怕自己的官街被万年夺去,就收买了刺客。万年被刺客的箭射中倒地。卫士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捉住了刺客。

刺客被押到皇帝面前,皇帝亲自审问。他在被处刑前,只好供出策划人是阿衡。皇帝下令把阿衡处死,还亲自去慰问受伤的万年。这一天,正是一年的第一天,万年请皇帝把这一天立做节日,皇帝说:“那么就叫春节吧!”

万年被刺客射伤后,皇帝带他到宫里去休养。万年又把一年中剩下的十天二十一小时尾时,插进一年中去,成为三年有一个闫月,五年里有两个闫月,十九年里有七个闰月。这种历法,我们叫它阴历或农历。经过万年长期观察推算,才订完了“太阴阳历”。这时,他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皇帝为了纪念他,就依大阴阳历的历法,预推六十年的历书,命名为“万年历”,封他为日月寿星。

“年”的称谓的出现,从一些古籍看,是始于周代或者更早些,一直流传到现在;“过新年”习俗的形成,大概是始于汉代,也一直流传至今。汉武帝时人司马迁,在《太初历》中正式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从此,“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说法,一直沿袭下来。

春节之称始于何时,尚未见确切记载,但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春节之说。但当时所说的春节,还不是指的年节,而是指整个春季。汉代虽然也见有春节之称,但也不是指的年节,而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节”。从古籍记述看,对新年和春节的记述也很不一致,但农历正月初一过大年的记载和风俗,则是从汉代延续至今的。

人们将元旦、年、春节,合三为一,是近代的事。年辛亥革命之后,当时各省督府代表在南京开会,为便于和世界各国计时一致,决定全国统同公历,也就是俗称的“阳历”;但与此同时,仍保持农历。即“行夏历(即农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即公历),所以便统计;并明文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子孙。汉语属汉藏语系中的汉语系,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多年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等。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等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之后,笔者通过展板详细了解了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高山族、水族、达幹尔族、么佬族、羌族、裕固族、赫哲族、基诺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蒙古族称春节为“白月节”,因为他们崇尚白色,他们视白色为纯洁、吉祥、神圣的象征,他们把白月节作为春天的开始,期盼大地万物复苏,牛羊肥壮。在春节期间,人们都会打扮一新,穿上民族的服饰,在家中吃完包子或者饺子,就外出走亲访友、祭敖包、到寺庙祈福,与此同时,各地也都会举办摔跤、赛马、赛骆驼等传统的比赛活动。

回族过年的习俗是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他们的饮食是以米、面为主,吃牛、羊、鸡、鱼肉等。逢年过节炸“油香”“微子”等食品。在回族过年的习俗中,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衬衫,回族还喜欢穿绿色和黑色服装。回族穆斯林认为绿色是神圣的颜色,给人以想象和纯净的心情。

藏族春节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裸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除夕当天会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春节期间用青裸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藏族春节的年夜饭吃“古突”,即面疙瘩,面疙瘩里包有石头、羊毛、辣椒、木炭、硬币等,吃到石头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软,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饶人,硬币预示财运。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糍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在这段时间里串寨喝酒、跳芦笙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彝语中称新年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合起来即是新年的意思。新年里彝族同胞在节日里会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除夕这天家家要杀鸡宰鸭,蒸制扣肉,制作叉烧肉、白斩鸡等等,除此之外,粽子也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仅二、三两。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到家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活动。

春节是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须吃鸡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除此之外,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脆制腊肉、做粒粑等特色美食。春节期间布依族的年轻人还会穿着漂亮的新衣服到村边、山腰、田坝去对歌、吹木叶、唱“筒筒歌”、踢鸡毛键、丢花包等。

朝鲜族春节,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春节料理是“米糕片汤”,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简琴,吹洞箭。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此外,每个家庭还会准备米糕、蜜糯油果、桂皮汤、八宝饭等食品接待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

满族春节最早的记载是在《渤海国记》里“民岁时聚会作乐,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历经三百多年,即使是在春节的仪式简化为纯粹的吃喝一场的今天,在东北满族人的家庭里,春节仍然过得讲究。满族春节的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沙琪玛,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除了沙琪玛,满族人的节日食品还有粘火勺、苏子叶饽饽等。满族在春节时候的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锻、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

在春节期间,侗族盛行一种“打但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活动一般由两个村庄共同举办,分为两队在广场上举行芦笙歌舞比赛,同时,两个村庄的观众可以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此外,人们还会在杀“年猪”的时候请一些亲朋好友来吃一顿,俗称“吃泡汤”,让大家分享新春喜悦。

白族春节的序曲和汉族地区一样,在腊月底就已开始,主要活动是杀年猪,脆制腊肉、火腿和白族风味食品“猪肝鲜”等。除夕夜晚上,全家人团团圆圆地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席上一定要有白族特色菜“酸辣洱海鱼”,表示年年有余;用糯米糍粑蘸糖吃,表示来年生活甜蜜。此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也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在土家族地区,每进腊月,过年的气氛便渐渐地浓了起来,忙碌了一年的土家人从置办年货开始,便将过年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杀年猪、做煻糁、推豆腐、打粑粑、贴对联、置办团年饭菜等为过年做准备的活动一件件地在土家族聚居区被弄得红红火火,这种喜庆的气氛直到正月十五日堂屋中撤下祭祀围帐,摆手锣鼓收场,整个年事活动才告落幕。

按哈尼族历法,农历十月为岁首,哈尼族的“十月年”等同于中国各地的春节。除夕前几天妇女就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到了节日那天,哈尼人会在山寨里沿街摆上酒席,形成千米长街宴,村民们和游客们欢聚一堂,开怀畅饮,庆祝丰收。

“纳吾鲁孜”来自波斯语,是“年头”或“元旦”的意思。也就是说按照哈萨克族的古代历法,这个节日表明新年春节来临。纳吾鲁孜节,即哈萨克族春节,“纳吾鲁孜节”哈萨克语为“辞旧迎新”之意。节日期间,各家各户都吃一种用小麦、小米、大米、面、盐、肉、奶子7种食品做成的“纳吾鲁孜”饭和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库吉”(稀粥),并且还要开展各种体育娱乐活动,有牧民们喜爱的绕口令、猜谜语、弹唱、对唱、舞蹈、摔跤等。

在傣族春节习俗中,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期间,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初二、初三,一些傣族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

黎族春节是黎族的民间节日。黎语称“江”或“葛呣”,意为年。在农历正月初一举行,山兰米酒和年糕是黎族过年必不可少的,所以家家户户早早就要开始酿造山兰酒和制作圆形年糕。过春节除夕傍晚开始祭拜祖宗,吃年饭,喝年酒。初一都要闭门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门访亲探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摸虾,并举行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结束。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盍”是年,“什”是“新”的意思,即是新年。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春节在佤语中叫“卧”,是佤族一年中最欢乐、最高兴的日子。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水族根据水历,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端”节和“卯”节。“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盛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节日期间,人们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祖先,鱼是必不可少的供品。除此之外,人们还穿着节日盛装,相互走访庆贺新年,男女青年则汇集在村头寨尾,吹笙,击钢鼓,随着鼓点跳起各种铜鼓舞,整个水族山寨都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

景颇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射荷包活动,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细绒吊在竹竿上,用树枝左右摇动,让小伙子射击,谁先射中荷包,就把水先洒到谁的嘴边。荷包里一般装有一个硬币、几粒谷子和几粒装饰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此外,节日期间各家各户都会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春节,是达幹尔族的大节,极为隆重。达斡尔人称春节为“阿涅”,意为岁首,达幹尔人春节要从初一过到十六。正月十六是达斡尔族传统抹黑节。这天天不亮老人就为小孩抹上锅底灰,年轻人也互相串门给对方和家人抹黑,寓意驱邪保平安。

春节,么佬族称“年节”。春节期间,各寨青年男女参加点灯笼、舞狮子、唱彩调、走坡、对歌等活动,热闹异常。么佬族年夜饭一般是吃火锅,有几味菜是必不可少的:芋头扣肉、腊肉腊肠、煎炖鱼肉、白切鸡、粽粑等。

羌年,又称“羌历年”,羌语叫“日麦吉”,是羌族人民的新年节日,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羌族过年要喝咂酒、跳沙朗舞、羊皮鼓舞,喜庆羌年的到来。节日期间,羌族人民还要在羌族祭司的带领下来到祭祀塔,点燃柏树枝,敬上美酒,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祈福家人朋友平安健康、生活富足。

春节是裕固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节前有祭祖守岁活动。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吃年夜饭,主要有抓肉、炸油果、馓子、酥油奶茶等。年三十守岁,正月初一早早起床,意为人勤春来早。按习惯,年轻人和晚辈要手捧清水,洒向帐篷、棚圈,表示清洁吉祥。

赫哲族的赫哲语“春节”音译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宴席上以鱼、兽肉食品为主,还用野生的李子制成饼,摆上宴席。其中有一道菜叫“炒鱼毛”,是用类似鱼松一类的干制品烹制的,味道清香诱人。当地有句话说得好,叫“不吃炒鱼毛,不算赫哲家”,还有一道名菜叫“塔拉哈”。另外,粒大如*豆的大马哈鱼籽也非常好吃。

过年是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但没有统一的日期,各村寨在一月份择日过节。节日前,家家户户都要酿酒、杀猪宰牛,准备丰盛的食品,并邀请附近村寨的亲戚朋友前来欢度新年。年节期间,大家都聚集到广场,除共同唱歌跳舞外,还有一项独特的活动是敲大木鼓。大木鼓被基诺族人民视为最神圣的器物,只有过年节时才能敲击。基诺族人过年期间男子身穿镶边无领对襟装、棉布褂和白、蓝色裤子,妇女穿绣花无领对襟小褂和镶红边黑色的前开合短裙或长裙,挽发髻盘于头顶,戴白厚麻布后披翅帽。

由于所处地域与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少数民族的春节风俗各有不同:如西北地区的撒拉族、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会制作烤肉、烤馕、奶制品等传统食品,东乡族的习俗则与蒙古族相近;西南地区的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会过年节“祖腊萨哈”(傣历新年);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会祭拜“欧伦神”;东南地区的畲族有年节对歌、吃树碱年糕(糍粑)的习俗……这些少数民族的新年习俗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作为岁首的春节在中国主体民族中传承了两千多年,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凝聚在这一节日上。春节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点,它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时至今日,它所代表不仅仅是辞旧迎新,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

正处于寒冬将近的春节,也正是春降人间,大地复苏,万象更新的时日,这一“天时”又增加了人们喜悦的心情和辞旧迎新的气氛。因此,各种精彩的文娱活动,也应运而生。五十六个民族春节活动的奇特和丰富,简直好似万花筒,异彩纷呈,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有其特定的说道和讲究,饱含着人们的希望和向往,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这个展览集中展示了各民族别具特色的春节习俗,让笔者增广了见识,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十个民族春节民俗展让笔者了解了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