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藏文科普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知识就是力
TUhjnbcbe - 2023/7/19 22:26:00
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https://m.familydoctor.com.cn/ysk/287519/

撰文/杨秀(中国艺术研究院)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初介绍

中国的桑蚕生产分布于江浙、四川、湖北和山东一带,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桑蚕收入都是人们重要的经济来源。除了具体的蚕事生产,在人生礼仪和岁时节日等习俗中也随处可见寄寓蚕事丰收的文化象征。

栽桑与桑剪

关于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及用到的工具和织机不仅在很多专于农桑的古籍中有记载,在民间也有深厚的积累与传承。清代的《蚕桑萃编》中提及栽桑时,认为桑树的分布以“品字形”错开排列最好,第一行与第三行对应,第二行与第四行对应。树间空地还可以间种豆黍之类,这样错落有致的布局既方便田间管理和采摘桑叶等劳作,又保障了桑地空间的有效利用,增加收成。

桐乡桑剪

桑农多在立春之前阳气未上升时施粪肥,保障肥力下沉,桑树充分吸收营养;枝条萌发前,还需及时修剪。浙江桐乡地区出产的桑剪远近闻名,其锻制历史已有多年,锻制工艺精细,前后有30多道工序,重量、长度和形状等形制都有严格规定,民间用“白果头,花瓶壶,扯旗盘”来描述桐乡桑剪的形状特点。桑剪的质量好,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养蚕和缫丝

培育好桑树,为养蚕提供了必要保障。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的江南地区,还流行“田好吃一年,蚕好用一年”的说法,足见对水稻和桑蚕的仰赖。蚕农对蚕宝宝的培育养护更是不敢有丝毫怠慢,从选种、育种到蚕蚁出,再经历头眠、二眠、三眠和大眠四次蚕眠,渐至蚕吐丝结茧,完成一个周期约需一个月左右。

桑树

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大体沿袭男耕女织的劳作分工,因此养蚕、缫丝和丝织等活计主要由女子承担。她们中的手艺精巧者能抽一丝而剥全茧,蚕乡大多数蚕娘都能把碱水中煮好的茧子,仅靠双手就能撑成完整均匀的绵兜。绵兜晾干后,再拉抻做丝棉被和棉衣等。巧手的蚕乡女子也会做丝线、纺织,做成精美的绫罗布匹。

丝织

浙江的杭嘉湖平原地区盛桑蚕业。湖州自唐朝起即为蚕丝的重要产区。明代,湖州蚕丝全国闻名,简称湖丝。其中又以产于七里(辑里)村的蚕丝质量最佳,俗称为辑丝或者七里丝,比一般丝价贵。制作的湖丝有头蚕、二蚕和末蚕之分,湖丝的质量以头蚕为上,其中的精品曾一度专为皇帝织造御服所用。湖丝产量多且质量好,曾远销日本、南洋等地。湖州双林绫绢的传统织造技艺源远流长。

杭州出产的杭罗是用纯桑蚕丝,用平纹和纱罗组织而成,绸面有直条形或横条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光滑手感好,多用作帐幔、夏季衬衫和便服面料等,是中国丝绸名产。

关于桑蚕的民俗文化

浙江湖州和嘉兴交界地区有清明节游含山、“轧蚕花”的习俗。虽然如今蚕事生产早已不再是支柱产业,但清明游含山这一习俗仍旧保留,人们也由当年主要求神保佑蚕花茂盛转向多种诉求,同时兼顾踏青、游玩等乐事。“轧蚕花”的“轧”是指人挤来挤去的往来频繁热闹,以这样的稠密讨蚕茧多多的吉利。

蚕花,指蚕娘头戴的绢花

如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改变,蚕事生产和节日礼俗等方面的信仰观念也趋于淡化。近十余年来,随着国内外不同层面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传统桑蚕丝织技艺也重新得以重视,焕发出新的光彩。

1
查看完整版本: 藏文科普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知识就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