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民俗学理论的提出,是我国民俗学转型的重要标志。民俗学是如何理解“实践”概念的,实践民俗学理论对民俗学学科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报记者围绕相关问题,采访了专家学者。
回归生活实践
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教授萧放看来,近年来“回归生活实践”成为我国民俗学界重要的讨论议题,“实践”也成为我国民俗学转型过程中的关键词之一。以“实践”为中心的民俗学研究潮流正在形成,实践民俗学的理论主张与方法框架日益清晰。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李向振认为,对于如何理解实践的问题,目前学界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五种路径。一是将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联,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础上理解实践。二是把实践纳入康德关于实践理性批判的框架中予以讨论,强调主体自由意志的表达。三是将实践视为行动本身,也就是实践活动。四是从“理论”与“实践”这对哲学概念展开讨论,认为实践民俗学是回归实践和面向实践的学问。五是从学科意义上理解实践民俗学,将民俗学的知识生产看作一种学术实践,并以此反思和构建民俗学学科认识论、方法论和知识论等。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王杰文表示,面向当下的、田野作业的、主体间交流的民俗学,可以被总称为实践民俗学。民俗学家不再把目光全部聚焦于民俗事象本身,而是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