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恒宝(黑龙江林业报副刊主编)
众所周知,萧红的《呼兰河传》已成为经典之作,它一问世,便风靡全国,走向世界。几十年来,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经久不衰。我读《情系呼兰河》,自然而然想到了《呼兰河传》。呼兰河水养育了萧红,也养育了杨中宇,共饮一河水啊!
杨中宇是兰西县卫康村人,距萧红的出生地呼兰咫尺相隔,呼兰河水又把两地人拉近了。相同的民俗、民风、方言、土语、环境、景色、人文,简直和一个屯子里的屯亲一样。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作者和萧红的故乡,“同风”又“同俗”。
我也是在黑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乡下人,一部《呼兰河传》不知读了多少遍,不光读出了文学性和艺术性,更让我感动的是萧红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朴实的民风。如今读《情系呼兰河》,感受到了不同时代的不同民俗风情。民俗宗师钟敬文说:“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也是人类中最具普遍性的一种文化。”
这些年来,我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