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族群众多,地域性的生活文化多有差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可以说,要学好汉语,就必须先学好中国文化;要学好中国文化,则必须先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是中国各族民众几千年来所创造的生活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世代沿袭的一种生活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民间的风俗习惯、民间信仰和民间文艺三大类。这些内容一代代传承下来,又不断随着生活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而变迁、丰富。
1.民间的风俗习惯
(1)送“百家衣”习俗。“百家衣”是婴儿服的一种,由来自周边一百个家庭拿出的碎布片缝制而成,故名“百家衣”。
(2)吃“百家饭”习俗。,农历正月初一那天,爷爷就会抱着未满周岁的孙子,以家为宜,为孙子讨饭。他们将讨来的馒头、菜、米煮在一起,煮成稀饭,让孩子吃下。
2.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的对象纷繁复杂,涉及万事万物,不仅有自然物等具体可感的事物,还有完全属于人们想象中的事物,比如人们信仰的神。这些神,有的来自宗教,比如观音、如来佛祖、太上老君等;有的来自古代神话传说,比如传说中的“灶神”、“门神”;有的来自古之圣贤,比如商家供奉的“财神”,有三国时的名将关羽和秦代的赵公明。
“*节”是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由佛教的盂兰盆节和道教的中元节融合而成,从汉武帝时起就有。这天所有的*魂都出来寻找食物,于是老百姓便摆出祭品,让自己的祖先享用,而道教则把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这一天,道士日夜念经,超度亡灵。七月十四,人们以过“*节”来寄托对亲人的哀思,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下面我们以剪纸为例来加以说明。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发现,其历史可追溯到6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受到普遍欢迎,并且适合农村妇女闲暇时制作。中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众多的地方风格流派。
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蕴涵着民族的深层社会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现在,剪纸更多地用于装饰。它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