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发现深圳音频留深过年之大过民俗年
TUhjnbcbe - 2023/7/8 22:52:00

——深圳年,有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刘悠扬(读创/深圳商报首席编辑)

《发现深圳》是读创/深圳商报旗下一份有影响力的文化周刊,致力于挖掘深圳不为人知的历史,开设以来深受市民欢迎。现在我们将《发现深圳周刊》的内容声音化,每天5分钟,给你讲讲关于深圳历史、民俗、文化的小知识。

在年的中超联赛开幕式上,一支来自盐田沙头角的特色民间舞蹈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它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头角鱼灯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舞蹈?它的来历和故事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听听民俗学者廖虹雷的文章。

沙头角鱼灯舞

◎廖虹雷

鱼灯舞,是我国沿海渔民在欢庆节日中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

沙头角鱼灯舞,又是具有浓郁岭南风味的民间艺术,它有三点不同于其他地区鱼灯舞的特色:一是专门在夜晚到村边晒谷场或祠堂门口的空地上,由二十几个人手举渔灯表演。表演场地不用正式舞台,也不需要灯光,只在场地上竖紧四根龙柱和绕场蓝色水布,以模仿海底世界场景,观众利用龙柱和鱼灯里的蜡烛光芒,看到“海底”里各种“鱼类”在舞蹈,而观众基本上看不到舞者。二是清一色由男子舞。因为过去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在岸上织网,所以鱼灯自然由男子来舞。第三,全场鱼灯舞用蹲步、马步跳,不像其他地方立着身子或走步舞鱼灯。

沙栏吓村,地处盐田区沙头角河出海口段的南岸,几百年前是个小小的渔村。沙头角渔灯舞起源于清朝初期,多年来,流行于沙头角、盐田及香港新界担水坑、岗下村等地,成为这一带乡民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娱神娱民必备节目。

清康熙二十七年()修的《新安县志·风俗》中记述:“元宵张灯作乐”是民间习俗之一。沙栏吓人的祖先“入乡从俗”,根据在海上捕捞生活对鱼的认识而创造出各种鱼灯和鱼类习性的舞蹈动作,逢元宵节做鱼灯、赏鱼灯和舞鱼灯。据老艺人吴马生(年出生)说,传统的鱼灯模样有两种,一种是浅海水鱼类,如角鱼、丁公、石九公和火点鱼等,却没有马鲛鱼等深海鱼;第二种是淡水鱼,如红鲤、青鲤、黑鲤和河虾等。乾隆时期,沙栏吓的吴氏宗祠和天后宫等祠庙相继建成,鱼灯舞便盛行和定型这个时期,然后又从民国一直流传至今。

▲深圳沙头角沙栏吓村鱼灯舞老艺人吴观球讲述传授鱼灯舞的表演,并亲自示范。

年11月笔者所供职的宝安县文化馆曾派出几位舞蹈和美术老师,为落实全省编辑出版民间文学艺术“三套集成”任务,多次到沙头角采风。沙栏吓村渔灯舞老艺人吴观球、邱煌生等说,渔灯舞经过数代人发展,舞法套路日趋完善,表演成熟、有看头,在大鹏湾一带的渔村有一定名气,许多村子包括香港新界的吉澳、西贡、担水坑、鹿颈等村民,每逢重大节庆都邀请他们去表演,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年沙栏吓村鱼灯舞被邀请到惠阳、广州等地表演,还参加年佛山专区民间艺术汇演,获得优秀奖。年沙栏吓老艺人吴胜康、钟保被请到宝安县文化馆制作鱼灯,准备恢复鱼灯舞,后来因“批四旧”而停止。到了上世纪90年代,沙头角文化部门和沙栏吓村委,积极发挥村中老艺人的作用,重新制作各式鱼灯,使中断了一段时间的传统鱼灯舞,又恢复了排练和演出。

▲年春节期间,深圳鱼灯舞表演者在悉尼为小观众表演。

鱼灯舞里“鱼灯”的道具种类多达几十种,但是全部用竹篾扎成鱼的形架,糊上纱纸,然后根据各种鱼类的颜色,用元粉、牛皮胶和颜料画鱼。鱼眼、鱼鳞、鱼鳍、鱼须、鱼角、鱼尾都画得很考究,再涂上桐油,既显得鱼的色泽光鲜又可防雨防潮防脱色。鱼灯分头、腹、尾三截,腹尾两节可自由摆动,在鱼灯中间,有一条长1米的棍柱,既可固定鱼灯的支撑,又可供舞者作为灯把举灯起舞。新造的鱼灯,使用之前须到“吴氏宗祖堂祠”里“开光”,以求渔家祖先庇佑。

▲每逢重大节庆,总要舞起鱼灯舞。

根据传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在天后宫和吴氏宗祠祭祀妈祖、拜祭祖先时,举行隆重的鱼灯舞表演。鱼灯舞伴奏以锣、鼓、钹为主,配以唢呐、螺号、笛子、二胡等乐器,吹奏广东音乐《大开门》《得胜令》等名曲。然后表演出一套套追鱼、戏水、亲呢、打闹、捕鱼、吃鱼等情景。表演不失谐趣生动,富有沿海渔家生活气息以及渔民的智慧与想象力。

沙头角一带乡人喜爱观看鱼灯,欢闹舞鱼灯,历久不衰,除了祭祀、娱乐的原因之外,还因为“鱼”“余”谐音,通过舞鱼灯,反映了渔民“家家富足、吉庆有余”的世代期望。

▲年12月2日,沙头角鱼灯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授牌仪式。

沙头角镇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鱼灯舞之乡”。沙头角鱼灯舞,年列入深圳市和广东省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者为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民俗学者)

审读:孙世建

1
查看完整版本: 发现深圳音频留深过年之大过民俗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