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土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春节,数千年来沉淀了浓浓的中华文化,每个中国人都浸润其中,感受团聚的欢快,接受传统民俗文化的熏陶;周而复始的春节像“加油站”一般,给每个人定时注入新的能量,朝气蓬勃投入到新一年的奋斗之中,促使大家始终以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姿态向前迈进。春节已成为每个中国人的“标识”,融入在血液之中,中国人走到哪里就会把春节带到哪里,有中国人生活的地方就有春节。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春节成为了具有世界性的节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得到了确认。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也对做好春节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对春节在当下的承续问题作出学理性的思考,其中如何看待春节在时代变迁中的变与不变,就是问题之一。春节的主题与内涵春节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人最大的节日?首要原因就在于其处于“辞旧迎新”这个特殊时间节点。虽然中国在汉代以前改朝换代都有“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变牺牲”的做法,如《尔雅·释天》中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夏历以正月的朔日为岁首,称为“夏正建寅”;殷历以十二月的朔日为岁首,称为“殷正建丑”;周历以十一月的朔日为岁首,称为“周正建子”;秦代以颛顼历十月的朔日为岁首,称为“秦正建亥”。但从甲骨文、《尚书》《诗经》等文献来看,岁首前后都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其核心是围绕“年”展开。“年”字出现在甲骨文中,从禾从人(个别从黍从人),《说文解字·禾部》解释:“年,谷熟也。”正如董作宾先生所说:“卜辞秊字用途有二;一是求年,一是受年。……求年,就是后世‘祈谷’之祭。受年,受黍年,就是年谷丰登之意。……到了周代才把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而年字始含有岁、祀之意。”由此可见,这一特殊时间节点能孕育、演化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根源在于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在新石器时期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原始农业,如早在一万年左右的浙江上山文化遗址中出现了人工栽培的水稻;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中就出土了大量交相叠压的稻谷、稻秆、稻叶、谷壳,厚度一般在20-50厘米之间,最厚处堆积达1米以上。从堆积的面积和厚度折算,稻谷总量在百吨以上。据专家鉴定,主要是人工栽培的稻谷,其中混杂着少量采集来的野生稻谷,人工栽培的稻谷有籼稻和粳稻之分。有学者研究后认为河姆渡人的水稻种植,已经脱离初期的零星播种进入原始农业规模种植阶段;稻谷已经成为河姆渡人的主食,早期人类一直赖以生存的采集和渔猎已降到辅助的地位。学界一般认为至迟到殷商后期,我国的主要经济生产方式已经转向农耕生产,进入了农耕社会。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农业生产主要是“靠天吃饭”,当时人们相信万物有灵,相信自然气候都是由神灵掌控的,于是就出现了农作物收割后祭祀神灵的活动,用新收获的粮食祭祀护佑农业生产的各种神灵,同时祈求在新的一年继续得到神灵的护佑,于是逐渐出现了“春节”的雏形。自西周以来确立的宗法家族制度助推了春节主题的完善。宗法家族以男性血缘关系为中心,同居共财,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家族群体,有的十几人,有的达数千人。为了维系家族内部的和谐关系,确保家族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套人人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人伦原则,高达观称之为宗法精神:“此种精神规定于制度,见之于诗书,深入人心,积成习惯。举凡中国人民,自孩提以至老死,耳有所闻,目有所见,居家、行事,无一不受宗法精神之支配,其影响于一般人之日常生活,应可想见。此种宗法精神,为万世不易之国是,顺之者生,逆之者死,融合凝固,以铸成中国家族社会之特性。所以中国家族社会之形式,虽时代更替不无变迁,独宗法精神自周初以迄近代,独一贯相传。”宗法家族中的“团圆”理想充实了春节的核心内涵。当然,春节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西汉太初元年(前年)颁布的《太初历》才明确规定下来。因为春节源于农耕生产和宗法家族,所以最主要的主题是感恩、庆贺和祈福。在辞旧迎新的时刻,感恩在过去一年神灵、祖先和所有人的帮助,庆贺农作物的丰收和家人的平安,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健康幸福。为了表达这三个主题,逐渐形成了各种仪式活动。如以祭祀天地祖先、谢年、拜年走亲戚等表示感恩,以穿新衣、吃团圆饭、舞龙舞狮等表示庆贺,以祭祖、接财神、压岁钱、社火等表示祈福。可以说春节所有的仪式活动均是因主题表达的需要而逐渐产生和丰富的。春节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上述春节的主题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下的春节三大主题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如:在表达感恩方面,祭祀活动虽然比以前少了,但在很多地方仍有存在,如吃年夜饭之前,举行祭祀天地诸神和祖先的活动,在庭院中或家门口,摆放一张天地桌,上面供奉“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神马、福禄寿三星画像等,摆上供品,然后烧香点烛,请诸神享受供品过年;同时也要祭祖,请祖先吃年夜饭。拜年也是很普遍的现象,正月期间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拎着礼物拜年的人群络绎不绝,虽然有些人因各种原因无法到亲戚朋友家中拜年,但也会通过电话、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