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儿时的馒头和雪糕特别甜东营的老街 [复制链接]

1#
04:01

4月1日,山东省组织的“走文化廊道、进经济园区、看山东高质量发展”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走黄河文化体验线沿着黄河一路向东,来到了“打卡”的最后一站东营市。

在这里有一条现代气息与古老韵味交叠的“黄河大集”——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游客们可以体验非遗,欣赏“老杨琴”,与舞龙舞狮队合影留念,品尝黄河边美食,感受满满烟火气,寻回童年记忆。

非遗、美食、戏曲,还有更多

老街长巷位于盐窝镇,由四个行政村合并成一个景区,就坐落在距离黄河岸边2公里处。走进老街,先看到的是一方老戏台,台上的演员正在唱着东营的本地戏曲“老杨琴”,台下不时传来阵阵叫好。

村子正中央的街道宽阔而整洁,沿街两边是各种非遗小店,有刘氏布偶、喜良缘婚俗大院、南岭豆腐等,道路两边还摆满了摊位,有水煎包、北岭丸子、黄河澄泥印等非遗美食、非遗手工品、特色旅游商品等,在这条老街上,吃喝玩乐、研学体验应有尽有。

行走的过程中,新黄河记者偶遇了身着古代服装的迎亲队伍,吹落打鼓、舞狮舞龙,好不热闹。在村子的广场上,秧歌、黄河锣鼓为游客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广场一角,还有东营市古彩戏法非遗传承人于雪亭与前来参加研学的孩子们正在精彩互动。老戏法伴着口技,孩子们大呼神奇,把他团团围住,直到演出结束还迟迟不肯离去。

据悉,“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的“黄河非遗大集”一周两市,从南到北,街上落户了“老杨琴”“黄河号子”“北岭丸子”“南岭豆腐”“南岭酱醋”等非遗项目10余项,建设有大门楼、老戏台、非遗展馆、手工作坊、老厨屋、非遗文化创作展示区、传统文化体验区等。

穿越回小时候,到处都有童年记忆

难得的是,纷至沓来的游客并没有改变村子本来的面貌,绝大多数的村民仍然住在自家房子里,过着祥和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旅游让他们多了一条谋生的路径,但人情往来、传统的民风民俗还在延续。

如果把老街长巷看作一个景区,它并不大,从巷口走到巷尾,快的话只需半个多小时就能走完。但如果把这里当作一段寻味之旅,它又是一条逛不到头的街巷,一砖一瓦、一景一人,都是对过去的回望。在这里,记者发现了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比如糖葫芦、吹糖人、棉花糖、刨冰、跳格子,甚至还有老一辈人生活中的许多必需品,纺棉花的全套工具、独轮木车、人工推磨……老街长巷有种“穿越”的魅力,很难不让人联想起过去的时光。

卖了27年馒头的郭新叶,每天她会骑着三轮车载着一车的馒头、糖宝、小饼走街串巷,小喇叭里重复吆喝着“有换馍馍的不”。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拿粮食换干粮的年代距离现在如此久远,但老街长巷的人还坚持着传统的经营方式。“馒头一元两个,糖包一元一个”,连物价都一下子回到童年。

在老街长巷的中段,一个写着“雪糕”字样的大木箱子分外显眼,走近了一看,的确是20世纪最早用来卖冰糕的木箱子。老板告诉记者,这个箱子已经有38年历史,“我从17岁卖雪糕就用它,今年我55岁了,刚给它刷了刷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雪糕箱不经意间就把人拽回了童年,行走在老街上,这样的历史元素还有很多很多。

“微改造”打造黄河流域文旅标杆

利津县盐窝镇宣传委员刘燕涛告诉记者,如此“原汁原味”,让游客来了就能唤起过去的记忆,是因为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坚持“微改造”理念,避免大拆大建,所有材料均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譬如老街的铺砖用不少村民旧屋的砖块拼成,沿街店铺则全部由闲置民房改造而成,保留了本村本乡的本土风貌。”老街长巷以少投入、多参与、共致富的模式,已带动周边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刘燕涛还表示,老街长巷以非遗为路径、文旅为业态、研学为产业、传承为核心,按照“一街三区”规划思路,打造非遗文创核心区、花田露营体验区、四贤历史文化区,重点突出非遗、民俗、国学、田园等元素,聚力打造黄河流域文旅标杆。

值得一提的是,4月18日-19日,“黄河文化论坛”将在东营举办,届时一起来东营打卡老街长巷,重拾儿时记忆吧!

新黄河记者:任晓斐编辑:周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