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人无癖,不可交”是一句言简意赅的俗语,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年——年)在散文集《陶庵梦忆》里所说的一句话。具体在卷四《祁止祥癖》里,原文这样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这句话大致意思为:一个人如果连一点嗜好都没有,就不值得交往,因为他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肯定是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才疏学浅的人。这样的人,必定心浮气躁,眼界狭窄,毫无真情和智慧可言,在为人处事上也是失败的。这样的人,当然不值得交往了。
张岱出生在人文荟萃的浙江绍兴,是非常有才气的文人,除过擅长作文写诗之外,对儒学、历史学、民俗学,甚至对茶艺和美食都有较深的研究,只因为他降生在官宦家庭,人生的前半生他衣食无忧,是标准的世家公子,享尽了生活乐趣。
而在后半生,随着大明王朝被清朝取代后,张岱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他再也没有闲情逸致躲在温馨、闲适的书斋生活里享受安逸。于是,他只能改变自己的活法。
他主动走出书斋,以一名亲历者的身份,四处游走,认真观察社会,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当时的风土人情,以及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都用饱含深情的文字记录下来,最终加工、润色成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散文。
在年,也就是大明王朝覆灭的那一年,张岱已经写下多篇记录世态百相的散文,但恰逢改朝换代,一时间无法出版,直到年他的后人才把他的文章整理好,按照文章的写作时间顺序,划分为8卷,给取名《陶庵梦忆》,并首次出版。因为他的号叫“陶庵老人”,故这样称之。就这样,世人有幸看到了明末清初的真实生活。
可以说,《陶庵梦忆》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后人研究明朝民俗民情的重要参考资料。
“人无癖,不可交”这句俗语可以看作是为人处世之道,也是交友之道,证实了三个要点。
首先,说明圈子很重要。
很显然,张岱是从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阐释这句话的,若脱离张岱的人生经历和实际生活来看待,这句话放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启示意义。它跟人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以及“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两句话体现出来的人生信条十分吻合。
青春年少时,乃至人生的前半辈子,张岱是非常爱玩的人,只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他的家境殷实,锦衣玉食,除过享受安逸的书斋生活,他的身上还养成了许多雅兴,养花、遛鸟、游山玩水,这些事情他都喜欢做。
他的朋友圈子里也大多是纨绔子弟,跟他处在同一个层次上,张岱有什么癖好,其他人同样有。大家在一起有许多共同兴趣和话题,所以很轻松很快乐。
若不是同一个圈子里的人,大家即使在一起也很难聊出共同癖好,气氛不免会尴尬,也会很压抑,没有人喜欢这样的圈子。
其次,说明没有癖好的人,缺乏对生活的热情,不值得交往。
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在世上真的很难找到,不论什么层次的人,他都有一个或几个癖好,正是这些癖好,才让他的生活充满了趣味与活力。癖好也是一个人不断向前奋进的动力,也是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
许多人会把癖好变成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最终功成名就。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许多作家或画家,都在小时候爱写爱画,只是抱着玩的态度,并没有想着要怎样。但他们在日复一日地坚持中,最终变兴趣为事业,成名成家,受人尊敬。
如果一个人连一点癖好都没有,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看待万事万物都是一副高冷而孤傲的姿态,只能说,他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一个眼高手低的人,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都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这样的人,跟他在一起,岂不会让自己也变成“行尸走肉”一样?
最后,说明有癖好但掩藏癖好的人,做人很虚伪,不值得交往。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心口不一的人,他明明有许多癖好,好这一口好那一口,但他很虚伪,常常戴着面具跟人交往,从不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癖好,处处表现出对什么都满不在乎的样子,让他人很难看清他内心的真实企图。
这样的人,其实很可怕。实际上,他早已谋划好了自己的目的,只不过他非常善于掩藏自己罢了,常常能把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俗话说:交人要交心。不跟别人交心的人首先他的目的不单纯,跟人相处只是在利用,在见风使舵,面对这样的人,当然要远离他。
陶庵梦忆注评京东好评率97%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43购买
张岱的《陶庵梦忆》不仅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散文集,也是一部描述明末清初风土人情的纪事资料,每篇文章都透露出深刻哲理,更是教导人们怎样为人处世的实用书籍,若对它感兴趣,可以点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