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最好 https://m.39.net/disease/a_m7kpmsm.html生活中有节日,节日中有民俗;民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多姿多彩。太原过年的传统习俗中,很多均与敬祖追远、勉励农事、祈求丰收、祈盼兴旺等活动有关。虽然目前许多形式已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化,但人们对于节日的重视并没有减轻,反映出历代太原人渴望幸福生活、希冀家庭美满的心愿。大年夜围炉守岁迎新年“大年夜”是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晚,为“月尽岁穷之日”,民间俗称年三十,起源于先秦时的“逐除”仪式。据《吕氏春秋·季冬志》记载,十二月最后一天,要击鼓驱逐“疫劳之鬼”,这便是此节令的由来。因此,年三十这一天,人们一面欢度佳节、喜迎丰年,一面驱除疫病、赶除不祥,形成了丰富的节日习俗。扫年。所谓“柴有柴样,炭有炭样,清水洒街,黄土垫厕,院里院外,喜气洋洋”,年三十之前,要把家中里外清扫干净,特别是灰尘死角、房梁顶棚等平时难以顾及的地方,俗称“扫穷土”。垒旺火。晋源区一带,有垒旺火、捆旺草、糊灯笼、门上插柏叶的传统习俗。年三十下午,用炭块将旺火垒成塔状,凌晨十二点,点燃旺火,通村照亮,驱赶年兽。如今,旺火、草把、灯笼都已成为热闹欢乐吉祥的象征。安神。旧时山西大部分地区,大年夜的年夜饭前要鸣炮示知、焚香、敬纸、敬神敬祖,称为“安神”。俗话有“安神不响炮,爷爷不知道”,如同人间宴会前发散请柬,鸣炮寓意着邀请天上诸神,包括列祖列宗。安神炮响后,一般不再上街走动,一家人围坐吃团圆饭。老太原人习惯吃糕,取意步步高升,也有家庭吃面,取意长命百岁。饭后,一家人开始包供初一吃的饺子。在古交山区,大年夜要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献上供品,当年生了男孩的家庭要供一只鸡,生了女孩的要供一壶酒。守岁。又称“熬年”,即“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伴着守岁,还要点红蜡烛,称“守岁烛”,通宵明亮,一直燃到第二天早晨。以前,山西各地点燃油灯,彻夜不灭,现在用灯笼代替油灯,延续着这一习俗。在太原,有些人家会提前准备一盆饭,年前烧好,供过年食用,叫做“隔年饭”,取意年年有剩饭吃、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隔年饭用大米和小米混合来煮,寓意“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禁忌。年三十有很多传统禁忌习俗,如这天该做的事必须做完,不能拖到下一年;小孩晚上睡觉不能把鞋放在地上;贴春联时,上下联一定要贴对,否则会一年“不顺当”等等。春节感恩追始表敬意春节又称“年节”,指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元日”,是中国人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古人认为,“元日”即所谓的“三元之日”,是年、月、日三个开头,这个开头是否吉利,关系到全年,因而也形成了许多节日仪式。接神。旧时春节迎新第一项活动是家家户户要迎接诸神下界。清光绪年间《寿阳县志》记载:“鸡鸣起,肃衣冠,候神,上燃香烛,设供于庭前以祀宅神,燔柴草以当爆竹,谓之接神。”所接之神主要是“民间五祀”,即户神、土神、门神、灶神、井神。接神仪式主要有点旺火、摆设供品等。太原阳曲县一般在大年初一凌晨五点左右点旺火接神,此时全家不能大声喧哗,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太阳不出山,不能开箱柜,不能揭米面盖,不能把水洒到地下。接神时打开大门,洗净手,在天地爷神像前供面蒸鸡、鱼、猪、寿桃,灶王爷前供枣山,其他神位前供枣卷,随即开始奠茶、焚香、敬纸、叩头并祈祷。祷词大意为保佑全家一年通顺、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心想事成。清徐一带接神时要在灶神前供糯米粉做成的长方形供品,共十二格,每格放一颗枣,俗称“谷根”。古交地区接神时在天地神位前供油糕十二个,体积比平时大一倍,分四摞放在盘内,顶部插一双红筷子,俗称“种田糕”。现在这种习俗已经淡化。祭祖。祭祖是与祭神同样隆重的大事,祭神的所有仪程都要在祭祖中重演。不少上年纪的老人,在祭祖时要面对祖先牌位,逐项禀报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喜庆事件,大到起房盖屋、娶媳聘女、生儿增丁,小到粮收多少、生活怎样,以祈求来年顺利吉祥,这是传统尊祖孝先风范的反映。晋中、晋北地区在正月期间要上坟,有的在年三十下午,有的在正月初一,也叫“请祖先”。旧时太原有吃煮南瓜的习俗,俗称“吃翻身瓜”。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大年初一早晨,人们在送神祭祖后,要穿上新衣、挨家挨户串门拜年。逢本命年的人,要穿红背心、红袜子。太原地区讲究晚辈按辈分给同族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俗称“走亲戚”。春节期间,女婿也要给岳父岳母拜年,大多数地区女婿拜年的时间在正月初二。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相传压岁钱是由宋代“压岁盘”演变而来,即大年夜长辈要给家中小儿女者,用盘、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赠送,名为“压岁盘”,后来演变为现在的压岁钱。元宵节花灯璀璨蕴吉祥元宵节是继春节后正月里最隆重的节日。正月十五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按民间传统,在皓月高挂的夜晚,人们要点灯以示庆贺,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山西民间习惯称作“过正月十五”或“过十五”,古代称为“上元节”。吃元宵。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要吃元宵。过去,太原城里有聚宝斋、世兴号、万源号、大兴号等卖元宵的老字号,现在有钟楼街“老鼠窟元宵”、小店区“老汉元宵”、晋祠桂花元宵等。闹社火。元宵节最热闹的莫过于社火活动,也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社火起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神崇拜,后逐渐增加娱人成分,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太原社火历史悠久、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白天有踩高跷、跑旱船、背铁棍、扭秧歌、闹龙灯等活动,各地秧歌、社火队伍集中汇演,轮流上场,带有竞赛的性质;晚上有打铁花、放焰火、猜灯谜等,各家各户吃过元宵后携老带幼、出门观赏,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花灯各式各样,节日氛围浓郁。太原各地在元宵节期间摆设各种造型独特、寓意美好的大型花灯,灯火辉煌,场面十分壮观。祭三官。太原西郊正月十五要祭祀三官神,俗称“灯山”。《太原县明仙峪记》载:“正月十五崖腰岭角间祭纪三官神,石上点灯,称为灯山。”三官神也称“三官大帝”或“三元大帝”,实为三位神仙。分别是天官紫薇大帝、地官青灵大帝、水官旸谷大帝,是民间信仰中主宰人间祸福的大神。昔日晋源地区东街、金胜、吴家堡、西镇、张村、东营装等地都建有三官庙或三官阁。晋源区武家村,旧时每年正月十三,村内各社要将三官神轮流请回社内祭祀,过了正月十五再送归大寺庙。祭祀当天,社里主事者吆喝众人在社里中心地段摆放四五张团桌,将三官爷请回来置于中间桌上,在其余桌子摆放香烛、“油花花”(类似麻花的圆棒形油炸食品),供桌前燃一盆炭火。撤供后,油花花会被全社各家分享,据说吃了可以保佑人无病无灾。送瘟神。太原元宵节,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古交地区,正月十五要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摆上馒头等供品,供品原料由各户人畜按数分摊。活动开始后,敲锣打鼓,负责人抬一个筐箩挨家挨户收集一把五谷杂粮,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均放到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和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以火燃烧,意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