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1日,著名民俗学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乌丙安于当地时间6点45分在柏林逝世,享年90岁。
/
在守候文化遗产的战线上,他是一名老兵
在守护非遗的大厦口,他是一名守门人
/
乌丙安,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祖籍喀喇沁,蒙古族。
辽宁省人民*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辽宁省文联顾问,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省老艺术家协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教授,创办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并任多年主任,国际民俗学家协会(F.F.)全权会员(全世界78人中国仅2人)、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民间叙事创作研究协会(ISFNR)会员、德国民族学会会员、日本口承文艺学会会员。兼任多所外国大学教授、客座教授。
多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界最高奖“山花奖”,全国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年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
年底,在光明网主办的“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中,乌丙安全票获得“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称号。
在给予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一生坚守老而弥坚,在守候文化遗产的战线上他是一名老兵;严把质量不辞劳苦,在守护非遗的大厦口他是一名守门人,他用时光诠释了对祖国文化的爱,用热血抒写了对民族遗产的情。”
而最年长的乌丙安教授作为第一位“非遗年度人物”,快步登上舞台,他幽默睿智的开扬,敏捷自如的行动,让在场的后辈都不禁为乌老的乐观和健康鼓掌喝彩。他谦逊地感言:“荣誉应该属于大家,特别是传承人和传承人群,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希望国家十几亿人都自觉地保护非遗,这是我一生的想法。把心思都放在非遗上,是责任和义务,更是本份,我自得其乐,非常开心,这也就是长寿的本钱。”
乌老分享了非遗的心得,还顺便告诉大家长寿的“秘籍”,言谈举止中都是对非遗的热爱。“非遗不是表演,也不能游离于生活外,非遗就是生活,应该回到民间、社区与普通的老百姓息息相关。”
60多年来,非遗已然成为他的生活,从“小乌”变为“老乌”,再变为“乌老”,不变的就是这份对非遗的热爱和真挚。
/
给自己的人生分了
四个阶段
/
“从人生角度,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不给别人带来任何麻烦。”
“我给自己的人生分了四个阶段。前25年是求学、求知阶段,就是追求人生理想的25年。年,我只身离家,投奔晋察冀解放区,辗转来到北平,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年,又以新中国首批研究生的身份,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民间口头文学专业,师从钟敬文先生研究民俗学。”
“第二个25年是完全在坎坷中,理想全破灭了,直到第二个25年结束,我又回到辽大。回来以后,年开始招生,就是你们的同事、后来在沈阳日报担任领导工作的李文刚那届,我开始教他们。”
“第三个25年,我的事业一下打开了。50岁,我要甩开膀子干事业。当时辽大冯玉忠校长说,乌丙安是从农村回来的老师里不知疲倦的那个教师。我3个月写了60万字论文和著作出版。”
年,经历了重重曲折之后的乌丙安,带着多万字的第一手民俗调查资料和妻子儿女回到沈阳。当年10月,两封邀请函让他看到了曙光——它们分别由国家教委和中国文联发来,前者是调乌丙安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全国统编教材《民间文学概论》的编写工作,后者是请他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随后、乌丙安又被辽宁省选为筹建民间文艺家协会负责人。年,辽宁大学迎接乌丙安回校,并首开先河,于次年开设民俗学课程;为更好地进行调查保护他们组建了采风队,开始在全东北进行民俗文化的抢救性保护。
作为教育家,他于年3月在辽宁大学首开“民俗学”系列讲座,组建辽宁大学民俗学社。
年,高教部批准辽宁大学民俗学方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他任研究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同时担任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指导国内外研究生40多名。
他还承担了教育部在辽大举办的民俗学助教进修班导师工作,培养了汉、蒙、藏、维、苗、羌、撒拉族等多民族民俗学讲师助教,现在都已经成为民族院校的学术带头人和国内外民俗学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乌丙安与妻子回访40年前“下放”农村的故居小屋和旧时老友
/
我是田野派
第一线的
/
“我的学生现在已经有许多是国内、国际的知名学者、博士生导师,我应邀到日本、德国等多个国家多次讲学,但是我现在走到沈阳街上就是一个普通老人,你们看到了,我经常拎着篮子上街买菜。”
“我们培养的教授有的被百姓称为‘叫兽’,有的专家被说成‘砖家’,我为他们羞愧,我的学生里如果出了这样的,我绝对不允许。我的学生非常能吃苦,他们出成果、低调,默默无闻,一扎下去就在村子里。”
“我是田野派,第一线的,我肯定是到第一线去考察民俗的。我的民俗事业、民俗学事业是并举的,扭秧歌、耍龙灯,我每到一个地方都到百姓中间,我能大声和他们唱、和他们交流。我到一个地方就尽可能说一个地方的方言。我除了通过资料学,就是到现场考察第一手材料中去学。”
作为国家非遗领域专家,乌丙安参加了国家非遗名录多申报项目的评审工作,参加了40多项世界级人类非遗名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工作,参加了多名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评选工作。在国家住建部参加了国家级0多个传统村落的评审推荐工作。在全国29个省的多个乡镇村落做了实地调研工作。
他在年之后陆续提出的非遗传承人和传承谱系的保护理论和实践、保护法规的制订意见、大型节日遗产整体保护的措施方案、国家级名录申报评审方案及文本格式的设计、保护工作手册的编纂方案及统稿办法等都获得采纳。
目前,国家先后评定了五批国家级传承人,为此乌丙安教授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心血。他说,“非遗”保护的具体实践也遇到不少困难,比如,近年来我国主要采取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其中,生产性保护最为复杂。
/
学术成果及其
影响
/
乌丙安已出版专著有《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丛话》、《中国民俗学》、《中国民间信仰》、《民俗学原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民俗文化新论》、《神秘的萨满世界》、《生灵叹息》、《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一至八卷》等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篇。
主编《中国风俗辞典》及民俗学丛书;担任63卷本《中华民族文化大系》总主编,成为年全国重点丛书。
以上《民间文学概论》繁体字原版大学教材年出版是20世纪50年代第一部高校民间文学交流教材。
《民俗学丛话》年出版后,被国内外媒体公认为建国以来第一本民俗学研究著作;《中国民俗学》年出版后又被国内外媒体认定为建国以来第一部民俗学概论高校教科书,被多所大学该专业研究生班选用。
他的《论民间故事传承人》年发表,首次在我国提出“传承人”概念和理论,推动了民间故事集成的传承人故事普查挖掘,他接连组织出版了《满族三老人故事集》等一大批著名的传承人故事专集,其中《朝鲜族金德顺故事集》被日本翻译出版,他为中日文本写序言再次扩大民间文化传承人理论的传播和应用。
《民俗学原理—传承论》年出版后,“传承人”概念及相关理论与实践更加扩大影响指导实践。
应文化部邀请由他主笔编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他提出的“传承人”“传承谱系”栏目的建议得到采纳,传承人概念从此得到广泛认同,进入法定文件。
年,8卷本的《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出版。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真實地記錄傳承者
長按二維碼關註·「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