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儿科诸病从脾胃调理即是治本 [复制链接]

1#

《养生防病》健康微刊期

导读: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不同,他是运用整体观点、辨证施治指导临床。调理脾胃,既可治好脾胃病,更为重要的还能治好各种脾胃以外的疾病;通过调理脾胃以后,获效亦好,且能治本,使人得谷者昌,所以调理好脾胃是人体的生命之环。

一、在生理学上,脾胃有特殊重要位置,简述如下/p>

(1)脾胃的基本功能/p>

1)胃的功能只有一种,即纳受谷食,病时临床表现为不纳、少纳、或善饥。虽然仅此一种,但却十分重要。《内经》云“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说明能否受纳与生命有关。

2)脾的功能有二:一是助胃消化。二是转输(或健运)。古人云:“脾能磨谷”、“脾气散精”。就是说谷物经消化后变为津液气血,灌溉营养脏腑四肢,这个任务是由脾来完成。脾病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这样“四肢不得享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所以就会得病。五脏六腑得不到灌溉,脏腑也要得病。此外,脾除上述功能外,还有益气、生血、统血,主肌肉、主四肢、化痰、化湿等等功能。人体生存与健康离不开脾的健运。

(2)脾胃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脾胃皆属于土,但其特性各有不同。有下列两个方面/p>

1)湿与燥;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前贤唐容川说:“胃以燥纳物,脾土以湿化气”。胃本为燥土,胃有病时容易过燥,过燥则化热,热盛伤阴,引起不饥不纳等症。因此治胃用药必须柔润一些;脾为湿土,脾虚则生湿,生湿则困脾,而发生身重、泄泻等症,因此治脾用药宜于刚燥。泰州、兴化为秦汉古郡,江淮名城。空气湿润,雾、露、雨、水较多。易生湿邪。更宜如此。

2)升与降:所谓升降,是指脏腑的功能,特别是指气的机能而言。脾气常升;胃气常降。如兴化《鹤山医案》中说:“脾气以升发为好,胃气以和降为顺”。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故临床上必须考虑,治脾要注意升阳,治胃病要注意降逆。

但温与燥,纳与运,升与降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这么多相反的方面,却构成了一个平衡。拿升降来说;一定要有升有降,气机才能调和,形成动态的平衡。身体才能健康。反之,若只升不降,或升多降少,平衡就打破,身体就会得病。再言湿与燥,脾湿能济胃燥,胃燥能制脾湿,若两者失以平衡,生命之环就会打乱。胃实则表现为阳明病(燥土)。脾虚则表现为太阴病(湿痰)。纳与运也如此,能纳能运为常态,只纳不运或只运不纳或纳多运少,纳少运多都是病态。因此,我们说脾胃同属于土,但两者结伴成体,共同保证水谷被人利用。所谓胃气,其实包括脾胃两者之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说:脾胃乃生命之本也。

(3)脾胃与其它脏腑之间的关系:中医理论的一大特点,就是整体观点。它认为全身各个部分各个脏腑都是互相联系的。一部分有病,就会影响另一部分,所以形成祖国医学的“整体治疗”观点。

按照五行学说,脾胃属土,土居中央,为万物生长之母。和其它脏腑关系比较密切。

1)与肝的关系:肝属木,能克土。在临床上,肝木克脾胃的情况十分常见的。所谓肝胃不和,或肝胃气者,即是指此。凡有胁痛,胃痛,恶心呕吐,泛酸暖隐、食欲不振、大便不调,脉弦者,都是木克土的后果。脾胃稍一虚弱,肝木即来乘克。表现出肝旺脾弱的症状来。

3)与肺的关系:肺属金,土能生金。用调理脾胃的方法来治肺虚,称为“培土生金”。就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慢性虚损性的肺病。所谓培土生金,并不是说一切肺病,不管有无脾胃的症状,一概都可以用补脾的方法来治;有的肺病的病人,脾胃完全正常,只有肺的症状,那么直截了当的从肺治。只有在肺病及脾,子病累母,子盗母气时候,而且出现有脾胃不调的症状时,才用培土的方法来生金。有的是肺脾同治,也有单独治脾的。就因为肺病常见的脾胃症状:如食欲不振、消瘦、泄泻等。所以培土生金就成为中医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法。

3)与肾的关系:肾属水,土能克水,这种克法和木克土不同;木克土,是当脾胃虚弱的时候,肝木即来乘克,表现为肝旺脾弱的症状。土克水则不同,这一关系都表现在脾胃虚弱时,土无力制水,肾水就泛滥起来。于是出现:水肿、腹水、咳喘等症。甚至会导致一种反克的局面。在此情况下,健脾成为不可缺少的治疗法则。脾健运就能制水,水就不至于泛滥无度了。

另肾阳是命门之火,它与脾胃的关系是火生土。肾阳不足时,火不能生土,出现的症状是脾肾阳衰的症状;如饮食少进,脐腹病,大便塘泄(五更泄)。怯寒畏冷、阳痪等。病的过程,或是脾病及肾;或是肾病及脾,或者是脾肾同病。不管是那一种,就可以用脾肾同治,如附子理中九。也可以不治脾而独治肾,如用金匾肾气丸或左归饮。元阳足则神气自强,就是火能生土的结果。

4)与心的关系:心属火,心为君火。心火不足时,可以影响脾的转运功能。心火太旺时,也可乘土,可以影响胃的消化功能,表现出失眠,少食等症状,这就是母令子虚的关系。此外劳倦、思虑伤脾,心脾血亏,血不养心,出现失眠、心悸、健忘、纳差乏力,则从脾治,归脾汤就是健脾以畅化源,益血以宁心神的代表方剂。

二、脾胃在发病学上重要性

脾胃是脏腑系统之一,属于人体一部分。在发病学上,致病多多。现代医学也提到;由

于消化系(脾胃)的机能不健全,造成身体免疫功能减弱,各种致病因子就容易侵入。祖国医学中也有类似之理论。那就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就是说,给致病因子侵入创造了适宜的条件。现代医学是如此评价脾胃在发病率上的重要性。在祖国医学中却还不止于此。除了为致病因子准备条件外,还和致病因素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在脾胃虚弱以后,就可以生痰、生湿、生食滞,并产生气虚、血虚等状况。再而可以生出许多病来。包括各种局部或全身性疾病。由此可以理解我们中医为什么如此重视脾胃的机能,以及重视调理脾胃的缘故。笔者认为调理好脾胃是人体生存的重大环节。

三、调理脾胃在治疗学上的价值及运用

脾胃既然在人体生理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调理脾胃在临床上是重要的,常见的治疗方法。内至五脏六腑,外至皮毛筋骨肉,上至头面,旁及四肢,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应用范围极广。

(1)调理脾胃包括哪些方法和药物,笔者大致分为以下几类/p>

1)健脾(胃):即补脾、运脾、实脾之意,也可以称为补中益气,益气健中。药物参、*芪、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该仁、扁豆、*精、大枣等。方剂:六君子汤、归脾汤、参苓白术散。

2)升脾(胃)包括一部分风药:药物:升麻、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等。药剂/p>

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

3)温脾(胃):也称温中.补脾胃.暖胃。药物:附子.干姜、肉豆蔻、草果、苍术、茱萸、丁

香、高良姜、川椒等等。药剂:理中汤、吴茱萸汤。

4)理气.也称行气.破气.包括部分导滞药。药物:青陈皮、木香、砂仁、厚朴、枳实、槟榔、苏梗、枳壳、砂仁、茵陈、香附、香栋皮、合欢皮、玫瑰花、柴胡、合欢花、丁香、沉香、降香、大腹皮、乌药、大*、芒硝等等。药剂:柴胡疏肝汤、逍遥丸、木香顺气丸、平胃散、积实导滞丸、大承气汤。

5)消食去脂:药物:山楂、麦芽、谷麦、神曲、莱菔子、鸡内金等。药剂;保和丸、王氏保赤丸、三子养亲汤。

6)和胃:包括降逆化痰。药物:半夏、茯苓、薏米、旋覆花、生姜、陈皮等。药剂:半夏薏米汤,泻心汤、旋覆代储汤、二陈汤、*连温胆汤、半夏厚朴汤等。

7)养脾(胃)阴:也称养胃生津,包括部分润燥药。药物:芦根、天花粉、石州一、葛根、知母、竹叶、生地、麦冬、天冬、西洋参、王竹、粳米等。此外还有: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杏仁、当归、自芍、首乌、蜂蜜等。亦有润肠、养血、养阴之用。药剂:麦门冬汤、益胃汤、增液汤、麻仁丸等。

8)清胃:也称凉胃、泻胃火。(有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药物;石膏、犀角、大青叶、*连、栀子、蒲公英、*芪、仙鹤草等。药剂剂:白虎汤、三*石膏汤、清胃散、泻*汤。

以上八项是脾胃治法,药物也是常用的。在临床上治疗时法常常不止一个,例如:健脾理气、温中降逆并用。有时也涉及到他脏,如疏肝与和胃并用等等。可以排列组合,根据临床上具体情况化裁。

(2)调理脾胃在临床上可以治疗的疾病:

1)脾胃本身的疾病:根据病症表现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在上:食欲不振、善饥、恶心、呕吐食物、酸水、血)、嗳气、呕逆、噎隔、反胃、饱闷、痞胀、脘痛、嘈杂。在下:肠鸣、便秘、泄泻、痢疾、便血、痔疮、脱肛。

2)其它疾病

下不制水:水肿、腹水、咳喘。

上不生金:肺病、虚损、痰饮。

脾不统血:崩漏、月经过多、肌帆、便血。

脾不化湿:白带、*疸、暑湿、湿温、湿痹、泄泻、淋浊。

脾生痰:咳喘、多痰、眩晕、瘰疬。

脾不生气血:气虚、血亏、少乳、经闭。

脾主肌肉:瘦削、久败疮。

胃不和则卧不安:失眠梦多。

其他:如安胎、痞症、阳虚自汗、痕积聚、狂症等。笔者所举临床诸症尚不全面,但可以看出调理脾胃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可以说:除了外感以外,几乎大部分杂病或内伤都要用调理脾胃的各种法则。(外感病中阳明病和太阴病症也要用到)。由此可见调理好脾胃,是人类生存、生命之重要环节。

张淑人/文光明中医,(1)

推荐阅读:

脾胃不好的五种症状,如何食疗

脾胃虚弱食茯苓

格格小儿食疗培训年上半年安排

每个家庭都需要一个懂健康的人,马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