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的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话说柳堡
关于柳堡,我不想多说什么了,在我所发表的文学作品中至少有三四百篇是以“柳堡”为题,写那方热土上生生不息的人民以及经久不衰的故事的。
柳堡本名留宝,先前只是水中一块较大的垛子。据说古时候有一个武状元乘船前往镇江上任,船过运河宝应段时忽遇恶浪,险些沉没。便改道内河,经留宝垛时竟风平浪静,状元郎抬头观看,见此地花香鸟语,水肥草美,是一块风水宝地,心中大喜,就留下了一把皇上亲赐的宝剑。直至抗战年代,当地党组织领导人见留宝遍地柳树,宛如绿色堡垒,守卫家乡,就把“留宝”改名“柳堡”了。
也许这只是一个有点传奇色彩的故事,但故事中所蕴含的美丽,却是让人心动的。记忆中的柳堡是苏北里下河地区古朴乡村的“标本”,这里有丰富的物产,独特的民俗风情,土里土气的乡村每一个角落都透着一股水气与秀气,透着一种淳朴和亲切。当然,随着岁月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古典的柳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风车、独木桥没有了,柴滩、野鸭子也不见了,再也听不到早晨的河边,隔河的婆娘们一边刷着马桶,一边大声地说笑的风景。但《十二月调情》的民歌还在老辈人的口里传唱着:“正啊月里调情正月正/你看我家的二小妹子生得多俏正/皮肤白又嫩啦/我的妹子/你的朋友多啊/妹子/你哪有心待我......”小时候,在牛屋里取暖,在桥头边乘凉,便常常听见瘪嘴掉牙的民间艺人们用二胡拉着笛子吹着这醉人的乡音。
民歌中的“二小妹子”并没有让柳堡走出多远,电影中的“二小妹子”却让柳堡闻名于全国。年,一部根据柳堡真实的故事加工改编的电影《柳堡的故事》在柳堡拍摄完成,一首《九九艳阳天》的电影插曲便传遍了大江南北。从此,“柳堡”就再也闲不住了,柳堡人也多了一份骄傲和自豪。作家胡石言说,文艺作品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扬名天下的,中国只有两部,一部《芙蓉镇》,另一部就是《柳堡的故事》。这话并不十分夸张,《柳堡的故事》使守旧的柳堡平添了几份现代文明的气息,甚至40多年的“积淀”,竟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柳堡文化”。以“柳堡”、“二妹子”、“艳阳天”等电影语言命名注册的桥梁、道路、工厂和商品越来越多,说来奇怪,出门在外,打工挣钱闯市场的人,只要提到自己来自于“柳堡的故事”发生的地方,事情就好办得多了。我曾想,倘抓住这个契机,在柳堡辟一处景点,仿照电影中搞一些建设,再加一个“柳堡民俗展览馆”,没准会像“芙蓉镇”那样吸引不少游客哩。
其实,排除了电影的因素,柳堡也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民俗民情是一个方面,光荣的历史也是一个方面。柳堡是革命的老区,涌现出了不少能人志士。抗战中,新四军一支的总部在柳堡开办了被服厂、兵工厂,出版了《前哨报》,并有电台与延安联系,当地老百姓口中常有“柳堡小延安”的说法。著名的“冯氏补习团”也最早在柳堡办学,为新四军培养了不少干部人才。柳堡为革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宝应县烈士名录中有名有姓的柳堡烈士就有上百名之多。这些都是不应该忘记的,都应该作为对柳堡后世子孙进行思想教育的教材。
著名电影演员陶玉玲曾回到柳堡,回忆当年《柳堡的故事》使她一举成名的经历,她感慨万千地说:“我爱柳堡,柳堡是我艺术生命的摇篮,我是在柳堡这个艺术摇篮里长大的!”原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南京市文联副主席冯亦同是从柳堡走出去的,他的诗便成了“柳堡襁褓过我的日月的再版”。自然,柳堡也是我的衣胞之地,我把我的散文集定名为“还娘乳”,就是要对柳堡父老乡亲唱赞歌,就是要报答柳堡对我的抚爱和养育。
话说柳堡
二小妹子一曲温温柔柔的九九那个艳阳天
将长长的故事拉得很长很长
两条长长的辫子两条漂亮的红绸绸
从序幕甩到尾声我看见了
那个故事被甩得远远的
远远远远地还在流传
话说柳堡
日日月月年年岁岁
还沿着讲惯了的开头或结尾讲下去吗
不如将二小妹子的小曲及长辫子及红绸绸
构成一组即兴意象
揉进湿漉漉甜嫩嫩洒脱脱的诗
读起来呢就是一管唢呐了
去吹乡音乡风乡愁乡恋
或悲欢离合
或喜气洋洋
妙得很呢妙得很
毕竟是一支小曲拉长的历史
也许到很久很久以后
当人们再去谛听
还以为是一首天下无双的
民歌呢
年1月写于柳堡
(散文集《因为柳堡》,年7月,海风出版社出版)
(长篇散文诗《柳堡风》,年4月,北京文艺出版社出版,入围江苏省作协重点扶持项目)
垄上独行者;柳堡王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