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方文明之源,三峡地区巫文化是以占星术和 [复制链接]

1#

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和在以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为中心创造的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形式,以盐文化和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地域特色文化。

这应该比当前宣扬的巴文化,更早的在三峡地区发扬。巫文化还是、南方文明之源。

作为巫文化之历史遗存的上古盐都宁厂古镇,大宁河古栈道、悬棺二谜是现今巫文化存在于世的最好证明。

(一)巫文化表现形式

“巫文化大略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宗教,首先是流行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巫教,各种巫术以及祭祀、辟邪、崇拜等;

第二部分是风俗,包括巫风、巫俗、丧嫁、禁忌等;

第三部分为艺术,包括巫歌、巫舞、巫戏(傩)、巫画;

第四部分为文,包括巫诗歌、神话、传说;

第五部分为综合,包括巫书、文字、巫医等。”

三峡地区的人在现今的生活中,保留了许多内涵丰富的巫文化习俗。如

祭祀中有巫文化,每月初一、十五祭家神,过年时祭灶神、土地神和山神,意在求得保佑,随时提示自己,学会帮助他人。菩萨神灵的生日,有观音会、老君会、祖师会等,人们都要开展纪念活动,以香腊纸烛敬之,许下某种誓愿。大寒节、清明节是巫溪人上祖坟、祭祖的时候,拿了纸钱、香、鞭炮、供品到祖坟上去,表达后人的孝心。每年腊月三十团年和七月月半鬼节的时候,巫溪人都要叫已故亲人吃饭,并奠酒,烧化纸币,也是对逝者的缅怀和祭奠。端公也有祭祀活动,一是祭符,二是“送筛盘”。巫溪大众祭祀便是祭屈原等活动了,端午节人们把粽子、水果、牲畜放到屈原神位前,期望他能享受。所有的祭祀活动都是建立在巫文化的核心信仰“万物有灵”的基础之上的,于是产生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予以祭祀。

避邪驱鬼中有巫文化。既然相信万物有灵,那么树精藤怪,鬼魅魍魉,妖魔猖邪就会到处存在,人们为了不让这些东西加害于人,常常有避邪驱鬼的活动。一是随身携带或在家里放置大家认为能避邪隔鬼的物体;。二是咒语、神诰、字符、手诀。三是端公做法事等。辩证地看,有崇拜、信仰存在,就有对不利因素东西的规避,这也是巫文化存在于世的主要原因。

招魂、求子中有巫文化。人有三魂七魄,失去了就会打不起精神,有病难愈。招魂术是端公戏中首场法术,民间也有喊魂的习俗。巫溪人求子,首先是洞房花烛夜,祝福新人早生贵子;再是对迟生育和不生育的有两种特殊的办法:一是捏两个泥人儿,一男一女,放在所谓“美女晒羞”的地方,其实就是生得像女人生殖器的岩洞,以期感应天地,从而生子;二是找引窝蛋,抱养一个孩子,以达到促进生育;三是取名,只生女想生男则取名“招弟”或“幺妹”。

医疗中有巫文化。自古巫和医是分不开的,巫溪民间治病方法很多,带有浓郁的巫文化色彩。有端公作法治病;有民间巫术治病,如画九龙水(治鱼刺卡脖等)、止血、镇痛、催生、水师接骨等;有巫医祖传秘方治病;还有民间老百姓祈福,喊着神仙、菩萨和祖宗的名号,讨水、讨茶治病等。

生产中有巫文化。忌戊是普遍认同的,凡农历戊日,都不能动土;为避免风吹、蛇咬等,巫术中就有避风法、归蛇法;还如烧砖烧瓦的时候,窑内忽然出现事故,烧窑师傅就使用“下雪山、下泥山”等巫术,披着蓑衣到烧得通红的窑子里去修复,不伤身体。生产中最大的巫术仪式就是祈雨了。

生活中有巫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涌现出许多内涵丰富的巫文化习俗。如看期、看风水、建房、婚嫁、丧葬、化解忧虑、治关煞(小孩夜哭等)、拜大树大石头为干爹、挽草结、念符咒等等,不胜枚举。

占卜中有巫文化。占卜即打卦,端公问卦,判断卦象的好坏,利用专门的卦书,判断吉凶;算命还有自己奇怪的东西,如奓口数,只要别人一开口说话,他就能知道别人过去的事;测字也是其中的一大特色,对天气预测很灵验。

禁忌中有巫文化。巫溪人在生活中很讲究,禁忌很多。如女人不能跨火、不能跨水井,不能骑在屋梁上、不能把内裤晒在太阳下等;不说坏话,说吉利话,重视正月忌头,腊月忌尾,不能骂天骂地骂神仙,包括骂人,看望病人时不能提到“死”字等;神仙菩萨不能不尊敬,与长辈坐席要让长辈坐上方,父母健在不能给自己举行大型生日的宴会,更不能辱骂殴打长辈等。总之,举头三尺有神明,该忌的一定要忌。

民间文艺中有巫文化。巫溪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在民间文艺里大量反映出来。民间故事、神话故事、传说、歌谣、吉令词、谚语里常常以鬼怪神灵为前提,来劝人行善、积德、尽孝等。如一首《劝孝歌》中最后几句这样说:“岂知这样忤逆子,大有伤于天地心。不差五雷下凡击,定令吃丐站人门,受饿受冻还受病,定作路死路埋人”。民歌、山歌、夜歌、锣鼓唢呐里,主要是以情爱、生活描述为主题,也有大量劝世传文。巫歌和咒语里的语言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段,颇具文学色彩。巫舞中的龙舞、狮舞、莲箫舞、蚌壳舞等也独具风格。还有建立在符箓上面的建筑、绘画、书法、大宁河刺绣、石狮子雕刻等十分神似,也是手工艺和民间美术的典型代表。

(二)巫文化的保护

巫文化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

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巫文化认识不足,常常看见的是他的糟粕,没有辩证地看待巫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巫文化与生产生活紧密的联系、巫文化对促进民间文学艺术发展与繁荣的作用等,致使人们对巫文化的传承、挖掘、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禁锢;

另一方面,愿意了解学习巫文化的人太少,师傅传弟子仍有教一手留一手的习惯,许多精彩的巫术已经失传。

也有的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文革,因对巫文化的偏见,对一些巫师和巫文化制品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和损坏,造成了人们恐惧心理,大大影响了巫文化民俗的生存发展空间。

再则,巫溪至今留有相当丰富的巫文化遗址、遗风、遗俗,如宁厂古镇巫咸国古遗址、制盐工艺、栈道、悬棺、民风民俗、民间文艺等,但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人们认识不足等原因,还处于研究和论证的起步阶段,没有放开手脚进行发掘和保护,几近濒危,亟待保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