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台湾的民俗文化中,妈祖祭拜和歌仔戏都非常 [复制链接]

1#

在台湾众多的民俗文化中,妈祖祭拜和歌仔戏都是非常有特色的,这两种文化已经深深的渗入到台湾民众的生活中。要是你想要去台湾旅游的话,还有是必要感受一下这些文化氛围。下面,小编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两种民俗文化。

妈祖崇拜

台湾的妈祖崇拜起源于福建省。据考证,妈祖姓林名默,诞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地点是福建莆田的湄洲岛。另外还有一个说法是,妈祖并不确切详细地指代某一个人,而是福建语言中对于未出阁女子的统称。但是无论属哪一种说法,妈祖如今的样子,都像《庄子》中形容绰约的姑射山之神。据说妈祖幼年时就能预测祸福,拯救人于灾难。因为居住在海滨,乡亲邻居都行舟捕鱼为生。

面对祸福无端的大海,每当狂风暴雨骇浪滔天时,就能看见这个红衣少女凌波而来,以大法术平息波浪,拯救渔民脱却灾厄。妈祖生前是如此,死后也常常显示她的无所不能般的法力,拯救大海中奔波的渔民。渔民们深感她的恩德,修筑起庙宇进行祭祀,称呼她为“天上飞仙海外神”。后来规模越来越大,连朝廷都开始重视起来,宋代以来就不断地加以封号。

从“显济妃”到“护国明著天妃”等,以至于在清同治十一年所赐的封号达到70字之长。而妈祖崇拜流传到台湾,台湾人则大抵把地尊为“天上圣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的妈祖庙有上千座,台湾就有余座,仅仅台南地就座之多。这些庙字是看得见的,信仰者心中的庙宇则是看不见的。据统计,台湾的妈祖信仰者有多万,占到总人数的70%以上。

台湾是妈祖崇拜的代表,是当地人对于大海女神的憧憬和崇敬。他们不愿意把大海的神灵塑造成驾驶着马车手拿三叉戟的杀气腾腾的波塞冬,甚至舍弃了海龙王的翻云覆雨的无量手段。他们宁愿看见自己的女神是温柔女性慈爱的心肠,用恬静对自己不测的命运加以呵护。妈祖像是一位母亲,在海洋的尽头眺望自己的驾船出发的孩子;像一位女儿,在巉岩之下凝视自己未归的父兄。

海上风波恶,即使我们并不相信她有着止息风波的神力,但是母亲的慈爱和女儿的担心,一起飞翔在白浪喧嚣的海面上,搜寻着,找到自己熟悉的那一片白帆。在这样的慈爱和担心之下,即使海洋怎样无情,也会不由得停止大波吧。

歌仔戏

歌仔戏是唯一形成于台湾的民间戏曲,是最能够代表台湾文化特色的民俗艺术形式,也是在所有的台湾地方戏曲中,乡土气息最为浓厚、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歌仔戏的原型是“锦歌”。相传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大批闽南的土兵和商人追随郑成功人岛。虽然故土是遥远的,但是乡情是浓郁的,在乡情弥漫起来的时候,他们就会吟唱家乡的歌子--锦歌。

锦歌是一种男女对唱的倾向于情歌的清唱,闽南软语中的柔和抒情和刻骨铭心的思念,最是动人心肠和倾人眼泪。锦歌于是乎逐日成为在台闽南人日常生活中除了柴米之外最不可或缺的东西,而锦歌又被称为“歌仔”。歌仔的曲调吸收了闽南的“采茶调”“平鼓”等民间歌舞的成分,再糅合台湾民间“七字四言”小曲的特点,用闽南语演唱的古装戏剧,这就是歌仔戏。

歌仔戏于是摆脱了一男一女的对唱,发展到了生、旦、丑三行兼备。戏的内容则以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主,传统的剧目有《刘秀复国》《八仙过海》《济公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是中华大地上千百年来反复吟唱的内容。年轻人听来固然觉得新奇,而有着更深的阅历和思考的中老年人往往不免对之唏嘘不已、黯然泪下。对现代台湾歌仔戏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一个叫杨丽华的女艺人。

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至70年代,正是她偕同更多歌仔戏人经过努力,使这种古老的戏曲不但没有在现代歌舞表演的冲击之下没落,反而走上了电影、电视荧幕,拓展出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培育出了更多的歌仔戏迷。她的得意之作是《吕布与貂蝉》《双枪陆文龙》。可以想象,夜幕下的台湾像漂移在太平洋上的灯火辉煌的一座戏台,伴随着幕后的吹吹打打,戏台上演绎着曾经的金戈铁马。

小编觉得这两种民俗文化台湾本地人都是十分看重的,特别是妈祖祭拜,每年台湾民众都会有非常盛大的妈祖祭拜仪式和活动,大家去台湾旅游的话,可以注意一下。大家觉得两个民俗文化怎么样呢,欢迎大家给小编评论留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