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口碑怎么样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7098023515184729&wfr=spider&for=pc粽香四溢、艾叶流芳,我们迎来了又一个端午节,在品粽怀古之余,让我们体味粽香背后端午节更本真的味道,在那粽香深处寻找一些不该被忘却的文化记忆。
品味端午留住乡愁
文/蒋新文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自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起源与传说
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远古时代在水边的部落,出于对龙的崇拜而搞的祭祀活动。当时,人们对龙怀着敬畏的心理,所以要祭龙图腾,祈求龙的庇护,这是端午节最初的雏形。
端午原本不是一个历史人物节,而是一个科学的防疫节,每逢清明到端午这两个节之间,是中华大地自然大环境中闹瘟疫最厉害的时间,所以早在屈原、伍子胥之前的若干年前,的端午节已经是全民的节日,各个民族都在过端午,这个节日符合人类防疫灾、讲吉祥、讲养生的需求,这是节日本身具有的普世意义。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绎,端午节后来也被加入了很多人文的故事,端午祭祀的人物主要有屈原、伍子胥、曹娥、白娘子、钟馗、蚕神、农神等。但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忠而被谤,被流放后于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多年来,人们在赛龙舟、吃粽子、诵离骚等各种具有端午特色的节日活动中寄托对屈原的缅怀,寄托对他身上那种人生理想和爱国精神的礼赞。
多彩风俗
端午浸润着中华文化力量。端午的文化传承首在民俗的继承,五彩斑斓的民俗活动,是端午节一大特色。
端午节的习俗,不仅是吃粽子这么简单。我国各地,在端午节这一天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不仅有飘香的粽叶,金色的龙舟,绿色的艾草,五彩的丝线,鲜艳的倒灾葫芦……纷繁的色彩描绘着同样的端午主题——健康,怀念,亲情。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赛龙舟、吃粽子,流传千年的习俗,寄托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端午节还要饮雄黄酒、挂艾叶和菖蒲,这些看似用于辟邪的习俗,实际上也是古人卫生防疫的一种手段。在古代,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所以,旧时过端午节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形成了插蒲草、艾叶,喝雄黄酒,拴五色丝线等驱邪避疫的特殊习俗。端午节期间,正是寒气和暑气交互转换之时,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最容易生病。因此,古人在端午节悬挂艾草、菖蒲和蒜头,可以避毒虫、消病毒、除恶气。另外,五月初五,我国民间还用雄黄、桃仁、蒲叶、艾草等,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草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或涂抹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肚脐,以驱除毒虫,祈福小孩平安。从卫生角度看,这些活动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雄黄作为中药外用,具有抗菌、解毒的功效,多用于皮肤病和毒虫咬伤等的治疗,而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也可以消毒杀菌。民俗专家表示,从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和食俗来看,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医药卫生和养生保健内容,堪称最早的“卫生防疫保健节”。
端午节还有个习俗叫做归宁,也就是回娘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端午节是她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所以人们也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出家的女儿回娘家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打扮的尽态极妍,而且探亲时,手臂上系着彩色丝线、胸前戴着红绒花。巧手媳妇还会编织五彩粽子,有的五彩粽子中放有中草药,有着祝福祝寿、防疫祛病、避瘟驱毒、企盼吉祥美好的内涵,送给父母为祈福增寿。女儿回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粽子、喝雄黄酒,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和和美美、幸福无比。在我国的很多地方,端午节前后,亲朋邻里之间有互相赠送粽子、鸡蛋的习俗。亲朋邻里之间通过互赠礼物,感情更加融洽,关系更加亲近。
在家乡武威,端午期间,小孩点朱砂、老人戴柳帽,家家屋门插柳条、人人胸前挂香包,家家户户取用午时水,泡端午茶,喝雄黄酒,沐艾香浴、包粽子、炸油饼、做卷糕,邻里亲朋互送卷糕,城乡群众走亲访友,浓浓的民俗风情构成了一幅亲朋友爱、邻里互助、人间大爱的美丽风景。
每年端午,城乡群众还会到文庙、大云寺游庙会。大云晓钟是凉州古八景之一,每年端午日,众多市民和游客登上古钟楼,放眼凉州全景,敲击古钟,有钟鸣(功名)远扬之意。武威文庙誉为陇右学宫之冠,礼拜孔子、跨状元桥是高考学子必备之仪。端午节适逢高考、中考临近,许多市民举家前来,登高大云寺远眺,撞钟祈学,赴文庙行祭孔大礼,祈愿金榜题名,取得心仪的好成绩;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端午节当日,文庙和大云寺游人如织,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诗词欣赏
端午的文化传承还在于诗词的流传,有记载的端午诗词不下几十首。陆游的“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是对端午节气的描写;苏轼的“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是对端午风俗的记载;文秀的“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张耒的“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等表达了对屈原的感怀……这些流传至今的岁月芬芳,因作者的名气和本身的朗朗上口而被人们代代传颂。随着端午节在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端午节文化,反映出中华儿女对文化的认知。
端午新风
以前过端午节时,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包粽子也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家里包好的粽子不单是自己家人吃,也会给亲戚朋友送过去,别人也会有回赠,粽子是一种过节礼数,把过节的气氛渲染、烘托起来了。近年来,自己动手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了,商家也推出了很多不同口味的粽子,人们都习惯去商场买。粽子的口味是提高了,可是过节的气氛却淡了许多。如今的端午节,只剩下吃粽子这样一个壳了。
现在的节日商业味越来越浓,传统的节日文化底蕴正逐渐被年轻人忽略。要让年轻人爱上传统节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华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渠道宣传中华节日文化的优良传统,展示各民族、各地区、各类节日文化的不同习俗。使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活动登上舞台,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强化节日文化的影响力。
为增强年轻人对端午节的认知与认同,古老的节日需要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时代气息。
近年来,端午节之际,各地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诗歌朗诵、爱国歌曲演唱、爱国演讲比赛、爱国故事宣讲、爱国文艺演出等活动,引导人们感受传统节日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开展民俗知识讲座与展示活动,引导群众感恩亲人、朋友和邻里,构建感恩、互助、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组织志愿者包粽子、煮鸡蛋、制香囊,走访慰问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士、困难群众等群体,陪他们共度端午佳节,奉献爱心、传递温暖、表达真情。
端午,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情愫。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通过节日的载体,用粽子、龙舟等形式印刻在群体记忆中。数千年后,人们还能通过它们追忆起祖先的精神世界,延续种族的文化命脉。
弘扬端午文化,是为了塑造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这传统节日里,我们不仅仅要品味舌尖上的粽香,更应重拾传统文化,汲取忠贞爱国的精神力量,让端午节在人们心中更加牢固与神圣!
作者/来源:武威文体广电旅游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