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于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高校可以采取 [复制链接]

1#

人类历史中不管哪种类型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道德与法治。网上关于关于“您认为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回答,有87.9%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党委应该加强主体责任意识,将融合责任落实到位。

可见,当下高校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理念认识和责任刻不容缓。法治是指我国公民在遵守中人华民共和国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自由的开展各项社会活动,从而使我国整个社会生活秩序化、规范化。

德治是指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教化作用,使我国公民提高自身修养,自觉用社会行为规范约束自身行为。

德法共治是指在我国治国理政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作用和德治的教育作用,使道德与法律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保障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

法治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立法、执法、司法等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实现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同法治体系相互结合、相互推进,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我国依法治国进程中的滋养作用。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守法只是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了一定的法律信仰,而法律信仰的灵魂则是守法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提倡践行道德行为规范及民俗公约。

要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首先要注重大学生对现行法律所持的一种尊重、信赖并积极认同的态度。

法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但仅靠国家强制力是不能实现法所蕴含的全部价值的。在强制力基础上的法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也值得怀疑。

国家强制力可以惩治不法,但无力塑造法治文化。真正能确立法律权威地位并保证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的最强大的力量,不在于国家强制力,而在于人们能理解并自愿接受和自觉遵守现行法律制度。

强化法治对道德的支撑作用

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实践中,高校要充分地运用道德教育立法及法治宣传等措施。

在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中突出法治,注重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提高大学生法治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引导全社会自觉履行义务,营造知法守法的法治环境。

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需要运用教育、法治、行政、等综合手段。

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因为表现形式不同、体系庞杂,在执行之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导致很难贴合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在完善和梳理规范性文件和政策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立法工作的力度。

从法治建设出发,建立健全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体制机制、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政策措施。

当前,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民众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社会活动范围逐步拓展,非法律专业人员获取法律咨询、法律服务以及法律援助也越来越方便。

高校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现代法治观念和法治理论的正确引导,效果远比向学生灌输大量的法律条文的效果要好的多。

因此,高校在大学生法治教育教学重点应该是向学生传播现代法治观念和法治理论,尤其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信仰。

健全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机制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并通过多种渠道促使两者融合,从而促进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完成高校的“立德树人”职责。

丰富“教育融合”课堂教育教学方式

目前,在我国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获取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渠道,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提供了途径。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只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施教是远远不够的。

高校应该通过显性教育、隐性教育、课程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题实践活动、体验式学习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

关于“您认为我国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之间存在差距么?”问题的回答,27.9%的大学生认为没什么差距;20.1%的大学生认为有差距,法律素质高于道德水平;而52.0%的大学生认为有差距,道德水平高于法律素质。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不强,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那么,从课堂教育教学的角度就需要予以改进和完善。

一直以来,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往往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需要结合新的教育需要予以丰富,进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

关于“您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方面的课堂氛围怎么样?”问题的回答,30.1%的大学生认为学生积极性高,气氛活跃,上课认真;31.1%的则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一般,课堂氛围还行;

认为课堂枯燥,学生逃课、旷课状况比较严重占比为27.6%;认为学生和老师各自顾自己的事情、相互不理会的占比为11.2%。

通过数据发现,依然有3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课堂气氛不够好,这就需要加强两者的融合,进一步探索并形成新的课堂教育教学方式。

主题实践活动和体验式学习活动是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中最缺少的环节。高校可以通过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主题的运动会、党日活动、团日活动、诗歌朗诵会、辩论赛等多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

不仅能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收获友谊和乐趣,还能通过实践活动向大学生慢慢渗透道德与法治观念,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本国情教育时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或案例分析开始,可以激发大学生听课的兴趣,还能提高大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推进“教育融合”与“三全育人”理念结合

新时代的中国,意识形态工作有着极端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思想性和专业性。

有57.6%的大学生认为各主管部门要提升融合能力,形成协同互助的育人合力;67.9%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融合上下功夫,探索融合的路径;

认为高校相关单位、社团等大力开展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宣传的大学生为77.9%;而有57.6%的大学生认为校内与校外形成联动机制,加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实践的统一。

实质上,这些都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对于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新需要,是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表现。

其一,就全员育人而言,就是要形成协同互助的育人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专职教师、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及有关宣传管理部门和社团等,要互相配合,形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共同培育的育人合力。

其二,就全过程育人而言,要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融合的路径;

其三,就全方位育人而言,需要校内与校外形成联动机制,加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实践的统一,做到无死角、无遗漏,高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进而推动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

高校要开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各环节、各方面,整合课程资源、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

“三全育人”模式以育人为核心,调动一切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作用,拓宽一切渠道,增强教育合力。它的提出是立足于当前德育实效性不足这个现实基础。

因此应用“三全育人”模式,能够使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增强实效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