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农村习俗的当代价值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农村习俗既属于传统习俗,又属于民俗文化。郑富兴在研究中观察到,一些习以为常的农村习俗,蕴含的德育资源长期潜移默化地发挥着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作用,不但指导着乡村的日常生活,而且塑造了村民自身的优良品格。
  民俗学界认为,农村习俗、仪式对于维持村落稳定和谐运转,以及传承支持村民行为逻辑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无处不在,譬如四川的“九大碗”、知客师等。“九大碗”中的习得
  四川的“九大碗”,不同地方叫作“坝坝宴”“酒碗”“九斗碗”“田席”等。尽管不同地域的菜品有区别,“三蒸九扣”的具体内容不相同,但蒸肉、烧白、扣肉之类的“固定班底”,是“九大碗”的标配,也是支撑宴席“仪式感”的主要实物。
  当然,作为典型的民间习俗,“九大碗”的仪式感绝不只是食物本身,而与它的兴办背景息息相关——“九大碗”在婚丧嫁娶、迁居病愈等人生礼仪节点举行,是一个村落集体性的公共仪式。
  学者朱俊波对泸县垣山村的“九大碗”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结论:尽管家乡的生产队很小,各家各户散落在丘陵中,被山田阻隔,但邻里间的亲善与紧密,却因为“九大碗”得到了很好的维系。朱俊波认为,通过参加“九大碗”,村民互惠互助,建立起稳定的人情往来,对秩序构建、村落共同体的维系起着重要作用。
  “九大碗”的公共性尤为突出,是凝聚个体与群体,家庭与社区、村落的公共活动。具体来说,“九大碗”一般在村落中兴办,其筹备、制作、服务、善后都由村民集体完成,参加宴席的主要人员也是村民。如成都新津的一位市民罗玖云感言,“小时候家乡办九大碗都是自给自足,自家养的肥猪和种的菜就是主要食材,然后从邻居家里借用桌椅碗筷。除了主人家自己动手掌勺,也会有很多邻居帮忙。”
  “九大碗”不只维系着熟人社会的交往秩序、联结着村落内部的情感,对个人德育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在仪礼的规范和宴席的规范中,渗透着尊老爱幼、亲善邻里等伦理道德。网友王道远分享童年的乡村生活说:“吃‘九大碗’是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爸妈只要告诉我第二天要去参加红白喜事,头天晚上总是兴奋得睡不着。”而这位当事人会接受到的教育是,“爸妈夹哪一道菜,小朋友就跟着夹哪一道菜,这是出门前父母就在家教好的规矩。不允许小朋友拿着筷子乱夹菜。”还有入桌时的规矩,“上位”是属于长辈的。甚至在家长对孩子的“警告”中,也有遵守规则的伦理要求:“你要是不听话,下次就不带你去吃‘九大碗’了。”知客师的知礼守礼
  郑富兴谈到,做《传统习俗、仪式与现代德育》的田野调查时,在四川阆中遇到了知客师张仕泉。知客师是农村中雇主家操办红白喜事时所请的司仪主持人,他们是整个礼仪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代表主家发号施令,全盘操持各种大小事务,主持仪式,传承当地古老的乡村礼仪活动。
  郑富兴去观摩了一场由张仕泉参加的当地一位已故老人的葬礼,仪式全由张仕泉组织流程,并担当司仪。张仕泉要做的事包括,与主家商量丧宴花费的大概预算,然后列出采购清单,派人采回白事的所有必需物品;指导搭建灵棚,对伙计帮工进行分工,安排厨馆帮工,联系吹打手;招呼前来吊唁的客人,安排亲友的落座、食宿,以及回礼;祭奠礼中与主人家、掌厨、乐舞师、炮手、客人等交代礼仪顺序和禁忌等。
  整个过程中,张仕泉语言能力的展现,更让作者看到知客师在仪式中的重要影响。举礼仪词为例,在应酬客人时诵的是“……此情百年轮一转,缺少孝氏没经验;不周不到是正转,还望客官多海涵;各路亲朋来悼奠,翻山越岭够劳烦……”面对逝者亲人时,念的是“……朝朝暮暮到今天,生离死别太突然;只说好人一生安,只说妈妈到百年……”
  葬礼过程中知客师诵读诸如以上的礼仪词时,是亲人落泪最多的时刻,也是悼念的客人最沉默的时刻。这跟礼仪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因为那些词句中,把宽厚待人、孝亲敬老、长幼和睦、待人接物言恭词逊的道理都装进去了。
  正是因为有张仕泉这样的传承人,红白喜事在农村仪式,才按照约定俗成的惯制,一代接一代在村民的人生礼仪活动中进行着,虽然程序、内容历久会有些许改变,比如礼仪词会随着时代发展,装进“电话”“
  从张仕泉主持当天的仪式可以看到,农村红白喜事等习俗、仪式发挥的社会德育功能,呈现这样的特点:一是实用性。孝悌、礼义、廉耻的伦理价值,在仪式过程中展现,对群众的道德教育非常实用;二是通俗性,以张仕泉的礼仪词为例,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能够很好地被村民理解吸收。
  并且,从当了近30年知客师的张仕泉本人身上,尤其能看到参与农村红白喜事对他的德育影响,教他成为一个热情友好、豁达无私、知足安乐、有责任心的人。他反复说过这样的话,“我跟周边老百姓关系相当好,给他们说得最多的做人道德规范就是以和为贵。”“希望能够把知客文化传承下去。只要有人想学,愿意了解,我都愿意给他们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