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疫情防控形势持续紧张,感染人数截至昨日仍有少量增长,甚至还出现了高风险区。为此,近期北京发布本市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严格控制村内聚集性活动。在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刻,这个举措可谓非常及时。
“不聚集”是疫情防控形势的要求,“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请不办”是对大家生命健康负责任的表现。但春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又是“团圆”,是我们独特珍贵的文化符号。能够兼顾二者,必然成为中国人心底期盼的事情。在笔者看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新民俗”。
春节的民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夏商周秦分别以一月、十二月、十一月、十月为“正月”,唐代以后才固定为农历一月一日,节庆的内容更是历朝历代各有不同。在当今的形势下,能够在传承优秀文化内涵的同时,创造出新的“过年”方式,既是时代必需,也是民心所盼。
在笔者看来,“新民俗”的文化内涵要一脉相承,不能失去原有的“年味”。比如用拱手代替握手,既不失尊敬和礼貌,又有该有的氛围。又如把春联、窗花等创新出更多花样,用另种形式的“中国红”来替代炮皮红,形式变而年味不变。在今年的形势下,用一下直播拜年、“群”里拜年的方式,一家人同样热闹畅谈,又少了很多顾虑,是值得尝试的方式。
同时,“新民俗”少了推杯换盏的形式,多了推心置腹的内容,更能加深亲情、滋养心灵。过节是主题是祝愿,是团圆,把主题突出,本就是民俗本应的“主业”。无论是用哪种信息传递方式,只要把相互之间的祝愿传达到,把联系交流的意思表达到,形式反而是其次的。用好新技术,创造一些新的祝福方式,既安全又温暖,何乐而不为呢?
一起用“新民俗”守护心灵,过一个别样的“新时代春节”!